滴漏器师绝望的哀鸣晨晖纪实
——志愿军鏖战美军五大王牌部队之三
陈辉
美军陆军步兵第七师,一九一七年十二月组建于美国乔治亚州惠勒军营,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打出了“北极熊团”、“矛头”、“水牛”三个“王牌团”,它完成作战任务像古代计时用的“滴漏器”一样准时无误,因此得名“滴漏器师”。但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锋后,它的战场时间表就很难准时了。
在朝鲜五圣山的南面,有个小山村叫上甘岭。在上甘岭的两侧有两个小山头,右边是597.9高地,左边是537.7高地,这两个山头加起来只有3.7平方公里。
1952年9月以来,朝鲜战场双方战线稳定在“三八线”,“联合国军”第三任总司令马克克拉克企图打破僵局,组织“联合国军”发动一次大规模进攻,把这一行动称为“摊牌行动”,西方报纸称之为“金化攻势”,中国人称为“上甘岭战役”。
范佛里特
美军第8集团军总司令范佛里特按照克拉克的意图,原计划使用两个营的兵力,用5天时间,伤亡200人就可以拿下上甘岭。
美军的“超级火力”不是说说而已
结果呢?战斗持续了43天,在这3.7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双方投入10万大军,以美利坚为首的“联合国军”投入兵力6万余人,志愿军投入兵力4.3万余人,战斗规模发展成战役规模。这样的兵力密度,是近代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
在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火箭炮群猛烈轰击美军。
炮火的密度,也创历史空前。双方集中了438门大炮,“联合国”军105毫米口径以上的炮达300门,志愿军75毫米口径以上的炮有138门,“联合国军”还动用了3000架次飞机和170辆坦克。弹药的消耗惊心动魄,“联合国军”向上甘岭两个小山头倾泻了190万发炮弹和5000枚炸弹,最多的一天高达30万发炮弹,平均每秒种就有6发,每平方米的土地上要承受76发;志愿军先后发射40万发,在单位火力密度上也创造了自己作战的最高纪录。“联合国军”叫喊:“打炮像下雨,连小石头也躲不过”。表面工事被摧毁了,草木被打光了,岩石的山头被打成半米多深的粉末。
同两个密度相联系的是兵员的伤亡。上甘岭战役,志愿军先后打退敌人900多次进攻,“联合国军”伤亡2.5498万人,志愿军伤亡1.1529万人。从这次战役来看,“联合国军”伤亡率为40%以上,志愿军伤亡率为20%以上。“联合国军”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来说,确实是个可怕的数字,过去美国人认为他们在战争中最高伤亡率是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炮火纷飞,血肉横飞,在上甘岭战役中司空见惯。
上甘岭这个弹丸之地,双方为何要做如此惊天动地的拼杀呢?
地图上的“铁三角”
五圣山是朝鲜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连接点,控制着金化、铁原和平康三角地带,是朝鲜中部平原的天然屏障,志愿军占有它,可俯瞰敌人纵深,直接威胁着“联合国军”的金化防线,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倘若“联合国军”夺取了五圣山,就从中部突破了志愿军防线,危及中朝军队整个战线。而上甘岭又是五圣山的命脉。
在美国大名鼎鼎的“王牌”部队——“滴漏器师”,正是在上甘岭战役中一败涂地,名落孙山的。
而在朝鲜战争之前,“滴漏器师——美军步兵第7师,有着辉煌的战史。
美7师是美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南太平洋战区的一支王牌部队,被人们赞为“滴漏器师”,意思是说它在执行战斗任务时从来都是像古代计时用的“滴漏器”一样准确无误。
在乔治亚州的惠勒营拍摄的基督教青年会标志,摄于年。
这支部队早在年12月就建立于美国乔治亚州惠勒军营,是美军最早建立起来的部队之一。1918年渡过大西洋远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配属第2军参加维勒生——海厄的战斗中初露锋芒。战后于1919年回国后,1923年解散。
8、冲绳岛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第7师于1940年7月1日重新组建,在师长约史迪威将军率领下,赴西南太平洋战区与日军作战,在盟军远东总司令麦克阿瑟指挥下,打了很多漂亮仗,屡立战功,其中在1943年5月11日,参加了菲律宾阿留早群岛的攻击,在浓雾冷雨下,与深沟固守的日军进行激战,由于作战英勇敢,战绩卓著,8个单位获得嘉奖,该师所属32团的5、9、10连获得了“殊勋单位”的奖励,9连二等兵马丁纳获“国会荣誉奖章”。
1944年1月,美7师攻击瓜加林岛又立战功。1944年2月14日,返回本土夏威夷。10月22日,马利安纳群岛战斗激烈时,7师作为美6军24军团的先头部队,登陆菲律宾的雷伊泰岛,在沼泽地、热带森林里,击败了日军的拼死抵抗,战斗打了60天,是太平洋战区最激烈的战斗之一。该师所属号称“水牛”的第17团,连续攻占两处机场,破坏了日军的掩体网。
冲绳岛战役
1945年4月,美7师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仗,进攻日本冲绳岛。这是一场血战,每一寸土地都必须反复争夺,付出极大的代价。这次战役中,7师所属绰号为“皇后亲御”的32团获得“矛头”的荣誉称号。
美7师的31团更是大名鼎鼎,它不仅是美7师的主力团,而且享有“北极熊团”和“国外军团”的盛名。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7师登陆朝鲜,担负朝鲜南半部占领军任务,在“三八线”一带巡逻与当时进军朝鲜的苏军对峙。1948年12月撤回日本,执行机动作战的任务。
美军登陆仁川港扭转了朝鲜战局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师长戴巴尔少将率领下,参加了麦克阿瑟指挥的仁川登陆,并和骑兵第1师首先攻入汉城,麦克阿瑟代表联合国在一个庆祝仪式上将汉城交给了韩国总统李承晚。随后,美7师调住朝鲜南端的釜山进行补充,于10月29日又在朝鲜北部东海岸的元山港进行两栖登陆并开始向中国东北边境推进,于11月21日抵达朝鲜北部边境惠山镇,后来因遭到志愿军连续打击,伤亡惨重,于12月11日撤至兴南,登船回釜山集训整顿。
1951年1月,美7师奉命“围剿”在仁川登陆后被截留在朝鲜南半部的北朝鲜军队,使北朝鲜军队遭受重大损失。
在1951年夏季和秋季攻势中,美7师也打得“很漂亮”。尤其在“三八线”附近华川以北的重要地点,进行了十天激烈的争夺战,绰号“水牛”的第17团取得了大胜,受到了新任师长史密斯的极大赞扬。
然而,到了上甘岭战役,已今非昔比了,美7师从辉煌的顶峰,向下栽落。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
美军炮兵向志愿军炮击
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把攻打上甘岭的重任交给了美军第9军团。这个军团下辖4个师:美军第24师和第7师,韩军第2师和第6师。开始有人提议动用24师,但第9军团司令詹金斯少将不容商量地决定动用“王牌”第7师,因为他深知“金化攻势”的重大意义。美7师师长史密斯也夸下海口,表示马到成功!
守在上甘岭597.9和537.7高地的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的135团。这两个高地是美军第9军团司令詹金斯命令美7师攻击的重要目标。
10月12日,美军先以航空兵、炮兵对两个高地,实施了连续两天的火力突击。14日3时起,美军又进行了持续达两个小时的猛烈炮火准备,两个高地完全淹没在炮火中。
14日凌晨5时,善打恶仗的美7师在10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300余门、坦克30余辆、飞机40余架的支援下,向两个高地发起猛攻。
战斗残酷无比,“王牌军”美7师的确非同小可。战至13时左右,志愿军野战工事几乎全部被毁,人员伤亡较大,表面阵地大部被美7师占领,志愿军防守部队转入坑道作战。
志愿军战士坚守阵地
19时,志愿军135团乘美7师3团立足末稳,组织4个连实施反击。在反击美军称为“派开司峰”的597.9高地的战斗中,135团7连排长孙占元,在自己双腿被炸断的情况下,仍坚持指挥,连续夺取美军两个火力点,歼敌80余人,最后在敌反击时,拉响手榴弹,与美军同归于尽,保证了团队的后续兵力,恢复了表面阵地。战后,孙占元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第一天战斗,志愿军歼敌余人,美7师主力团——31团被打垮两个营。史密斯只好在第二天命令号称“矛头”的32团上阵了。史密斯相信“矛头”上阵必定会马到成功,何况,32团在参加仁川登陆时已经战功卓著。史密斯命令第一天没有被打垮的31团第2营继续配合32团第1营参加进攻,由伦B菲利斯营长带领,一定要攻占597.9高地。又命令32团团长约瑟夫拉斯上校指挥他的第1营向珍妮罗素山和桑德山两个高地进攻。志愿军45师也调134团2个营和133团1个营增援两个高地。
果然,号称“矛头”加“皇后亲御”的32团并不比号称“国外军团”的31团逊色,在重炮、迫击炮向高地狂轰滥炸一阵后,又经过一番激战,于当天中午占据除.9高地之外的三角山全部表面阵地。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发现中国军队挖有很深的洞穴和壕沟,完全有可能使整个部队都隐蔽在里面”。而且32团伤亡太大,不得不请示史密斯将军批准,又将号称“水牛”的第17团第2营由路易斯R布克勒营长带领去增援“矛头团”。
可是,事态的发展使史密斯的愿望难以实现。美国军事史专家赫姆斯在《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写道:“10月16日黄昏时刻,中国人开始对邻近山峰的31团第2营发动了一系列攻击。在这些战斗中,具有骑士风度的E连连长克勒普失去了生命。第2营向中国人开火,企图驱赶敌人,但恰恰相反,直至10月17日,他们也未能把这些中国人从山峰赶下去。在此危急时刻,上校拉斯发现他的3个营冲上了‘三角山’。他所在的第1营在598号高地上,第31团的第2营在面对派开司峰的左翼上,第17团的第2营控制了珍妮罗素山。与此同时,中国军队派出第45师第134团投入战斗。他们仍然控制了像碉堡般坚固的山峰——派开司峰。”
美军进攻上甘岭阵地
师长史密斯眼看打了3天,竟是如此结果,气急败坏,又下命第17团第3营于17日下午接防,准备投入新的进攻。现在他只能是依靠“水牛”拉“破车”了。营长詹姆斯.斯波尔门上校拍着胸脯表示决心:“负责在18日占领最后的目标--派开司峰”。美7师得逞了,两个高地的表面阵地全部被美7师占领。
中朝友谊塔内的壁画描绘的是黄继光烈士
但这只是短暂的丢失。19日晚,志愿军45师以3个连的兵力,在坚守坑道部队的配合下,对占领两高地表面阵地美军实施反击。在597.9高地的战斗中,135团2营通信员黄继光为打开冲击道路,掩护分队突击,用自己的身躯堵住了美军机枪工事的发射孔,保证了战斗胜利,战后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
反击战斗中,134团的2连向美军L连所有阵地蜂拥而上,双方展开了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后来美国人惊呼:“消息证实共军是授命战斗到死的”。坎茨尔门上校已被击中,而在此时,L连的全部官兵不是阵亡就是失踪,该连士兵正在往597.7高地东南方向退却;更为甚者,支援第3营的大炮、迫击炮都开始捉弄性地落在自己撤退的部队附近,因此,为了稳定局势,他们只好停止炮击。
美军炮兵阵地
战斗相当残烈,阵地反复出现昼失夜复,使史密斯感到聊以自慰的是“水牛”拉“破车”,总算是在597.9高地“站住了脚”,而且,“中国人后退了,他们纷纷钻进了在派开司峰上的防空洞和堑壕”。
史密斯哪里知道,这是他面对的志愿军第15军的一项重要战斗决策:经过7天的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敌人之后,命令坚守上甘岭的志愿军主动转入坑道,暂时以坑道斗争为主要手段,消耗敌人,疲惫敌人,拖住敌人,以便争取时间,集中力量,调整部署,赶运弹药,做好对597.9高地决定性大反击的准备。史密斯更难以明白,美7师虽然占据三角山表面阵地,实际上是坐在火药桶上了。
在史密斯向詹金斯报告了“胜利消息”并有点忘乎所以时,他把手中的预备队号称“矛头”的第32团的第2、3营也调上“三角山”,换下已被打垮的31团和被打瘸的“水牛”17团,并命令占据表面阵地的美国官兵,一面加修工事,一面用各种毒辣手段对志愿军坑道实施破坏,以挖掉“心腹之患”。
坚守坑道的志愿军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
这些毒辣手段,可恶之极。如使用炸药包、手榴弹、爆破筒炸;用凝固汽油和火焰喷射器烧;用硫磺弹熏;用土、石和球形铁丝网堵;在坑道口架设铁丝网、埋地雷围;在坑道外修工事,筑地堡;更为残忍的是用毒气罐熏,企图把志愿军毒死、闷死;还用曲射炮打、用飞机轰炸,把坑道口打塌炸垮。
但在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忍着难以想像的艰苦和折磨,与占领表面阵地的美7师针锋相对,展开了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英勇斗争;坑道口被炸,他们就重新挖开或在旁边另修侧门;美军用火熏,用毒气弹打,他们就戴上防毒面具,没有防毒面具就用消过毒的湿棉花,甚至把尿撒在毛巾上盖住鼻子,或者把湿被单挂在坑道拐角处当防毒帘子;美军用铁丝网围,他们就用爆破筒炸,美军在坑道外修地堡,他们就在坑道口用麻袋包和弹药箱筑成胸墙,修起射击孔,开展冷枪战,后来又组织小分队夜间去摸敌哨,炸敌堡……使“矛头”团长拉斯伤透了脑筋。
志愿军小兵群冲锋
更令他头痛的是志愿军用炮火向美军轰击,组织小分队反击表面阵地,支援坑道内坚守斗争。尤其是10月23日夜,志愿军的反击,更令拉斯上校胆战心惊。赫姆斯在记叙中写道:“10月23日,战斗又一次打响,中国军队企图再次用武力把第32团的部队从高地一带撵走。黄昏,中国炮兵向‘三角山’的第32团阵地开火,炮轰达一小时之久。随后,大约中国第45师的3个到6个连的兵力从派开司峰向下连续发起进攻,他们使用轻武器、自动武器、机关枪和手榴弹,步步逼近,激烈的战斗持续了1个小时。……在珍妮.罗素山,大约有2个连的中共部队向第2营发起了进攻。但第3营防线只受到部分的突破,而且支援力量赶到时才稳住了阵脚。”
反复争夺,阵地失而复得。说“稳住了阵脚”,纯属自我解嘲。经过这一夜的再次打击,“滴漏器师”已经没有力量继续坚守付出惨重代价夺占的“597.9高地”。25日,詹金斯少将下令美7师撤出阵地并把防务交给一向为美国人瞧不起的南朝鲜军队时,史密斯只好以“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接受眼前这个令人羞辱的现实。
当年美国新闻报刊所做的报道,更能反映当时这支部队惨败的真实情况。美国国际新闻社在1952年1月3日发自朝鲜前线的电讯中就曾公开说:“美国第7师曾经苦战并付出很大生命代价。”“美军由于伤亡率升到一年来最高点而撤离三角山前线,大韩民国军队被调来替他们。”
美国国际新闻社记者沙克尼在1952年11月4日所写的消息中报道了美7师1个连在这次惨败中的一个侧面。这位国际新闻社的记者写道:“战斗停止了,他们正在计算伤亡,这一连中少了不少人,准尉克洛盖特把队伍集合起来,看看哪个还活着,哪个死掉了……现在步兵们那些还活着的——排起队来了,队伍里的人少得可怜,士兵们都是满面胡须,疲备不堪,于是点名开始了。在点名中许多人都永远不能回答了。约斯特上尉说:‘没有什么可说的。他们打中了我们,大部分人都躺在壕沟里,我必须去把他们叫起来战斗,时时都有大量的炮弹打来,似乎永远不会停止。’二等兵霍兰说:‘我们当中有许多新兵,……他们中有许多人被打死了,因为他们不知道把头缩下来。’……”
美军牧师在前线为士兵举行祈祷仪式。
医院中,受了伤的美国士兵心有余悸地说到他们的惨败。美国国际新闻社记者哈莫夫引述了一些伤兵的谈话:“躺在床上的李奇上尉叙述他率军前往援救只剩下几个人的一个连而被打击的经过,他说:‘我旁边的无线电报话员和排里的中士都阵亡了,那里根本没有藏身之处,中国兵发射的迫击炮弹一秒钟一发,可怕极了。’另一个伤兵中士斯奈德说:‘当我向三角山发动进攻时,共军的大炮打得十分准确,炮弹不断落下来,士兵们应声倒地。一枚迫击炮弹穿过我的地堡顶打进来,我的背部被击中了。我们有5个人被击中。1位中士被击毙了。’……”
是的,美7师是疲惫不堪的,也是伤亡惨重的,志愿军第45师以伤亡3200人的代价,毙伤敌7000余人。现在当詹金斯少将站在山头望着后撤的部队,不满地斜了站在身旁的史密斯一眼。而史密斯早把他那一贯自矜以作战有功而高昂的头低了下来,他的心情是悲哀的、沉重的。正如赫姆斯所评述的那样:“美7师在‘摊牌行动’中得到了一个令人嘲讽的结局。”
在上甘岭战役中被志愿军俘虏的美军部分官兵
“滴漏器师”这支享有英名的“王牌军”,终于在上甘岭战役中,臭名远扬了。
上甘岭成为美7师的“伤心岭”。
后来,接替美7师的南朝鲜军第2师同样一败涂地。
上甘岭英雄阵地
战后,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划归北朝鲜,在这里矗立着黄继光烈士纪念碑,它昭示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功绩和美7师的耻辱。
接替美7师的南朝鲜军第2师师长丁一权中将感慨地说:“这是一场终生难忘的战斗,美军未能夺取的阵地,要由韩军去夺取。”
美联社在11月12日发出的消息中承认说:“联军所牺牲的人,所消耗的军队,已使联军的司令官震惊了。而且若在最后公布全部损失时,还将使公众震惊。这次的战斗是28个月的朝鲜战争中第二个损失精锐部队最多的战斗。”
在朝鲜战争期间,美7师另一次没顶之灾是与中国人民志愿军20兵团第67军交锋。
1951年10月15日,志愿军粉碎以美利坚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第二阶段进攻后,《人民日报》宣布:“20兵团创造了朝鲜战场日歼敌最高纪录”。
这个纪录从志愿军20兵团所辖的67军的战线上可以显示出来:志愿军67军10月13日与美7师、韩2师战场交锋,到15日仅3天时间歼敌1.7万多人,美7师所剩无几,无可奈何地撤出战场进行休整。
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中将震惊了,美7师面临的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是什么样的人在指挥这支部队?美军参谋人员很快向范佛里特将军做了回答:7师的对手是刚刚入朝的中共20兵团67军,兵团司令是杨成武。范佛里特这位西点军校的高材生、“二战”名将,开始对战场对手刮目相看了。
出征朝鲜先,毛主席为杨成武送行。
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是1951年5月17日接到中央军委命令,率志愿军67军、68军入朝作战的。8月31日,20兵团在朝鲜接防9兵团的防区。67军接替27军防御阵地,他们当面之敌是美7师、美25师1个团和南朝鲜军第2师、第6师。
杨成武的主要战场对手就是范佛里特。“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在10月13日,范佛里特令美7师为主攻师,加上美24师、南朝鲜军第2师和第6师的一部及哥伦比亚营,在14个炮兵营、200多辆坦克、100多架飞机的支援下,向67军24公里宽的防御正面猛烈进攻。
杨成武针对范佛里特的立体攻势,采取加大防御纵深,集中优势兵力于敌主要突击方向、设置多道反坦克防线的战法,取得了最佳效果。
2美军阵地鸟瞰,这是一支水准极高的军队
敌人的坦克、飞机、大炮、重兵,在固若金汤的志愿军67军防线面前,在名将杨成武面前,变成了废铜烂铁,变成了尸横遍野。
对杨成武刮目相看的范佛里特并不服输,在美7师受到重创后,他又令美24师、南朝鲜军第6师配合美7师,发动了兽性般的反扑,其残酷程度是志愿军67军战史上从未遇到过的。
美7师以飞机、火炮、坦克的综合优势,每天发射炮弹5万发以上,最多时达十几万发。
美7师的“钢铁战术”,一浪高过一浪,一天胜过一天。后来,连化学武器都用上了,志愿军67军连、营、团的建制都快打没了,二梯队也投入战斗,伤亡达1万多人。
彭总给杨成武来了“你们打得很好。鉴于你兵团伤亡很大,‘志司’考虑是否将部队转移到金城以北地区防御”。
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从国内给杨成武传来消息:军委周恩来副主席鉴于67军在阻击战中伤亡较大,给毛主席写报告建议将绥远第22师调出补充67军,毛主席批示同意。
领袖们的关怀和支援,使杨成武和志愿军67军的指战员深受鼓舞。
志愿军战士向阵地送弹药
但在撤不撤兵的问题上,杨成武向彭总谈了自己的意见:“不能撤,撤了不好,因为第二线工事没做好,撤了反而不好守;不撤,我们能守住。具体怎么办,我们党委研究后再向你报告。”
杨成武召开了兵团党委扩大会,谈了彭总的指示,提了他的想法。他说:我们的伤亡大,敌人的伤亡更大。我们用上了二梯队,敌人也用上了二梯队,似乎全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现在的问题是坚持一下,只要我们能挺得住,情况就会发生变化。现在看谁能挺得住了。
坚守坑道作战的志愿军
大家都同意杨成武的意见,并说,我们若把战线北移,将来再反击,还不如现在坚守好。一致表示:这个仗再恶再苦,我们也要把它打下去,一定要把现在的防线稳住。眼下,我们尽管减员很大,但还有潜力可挖。我们占着有利地形,部队有了与敌人战斗的经验。我们还没有最后运用机关干部和“八大员”,必要时都可以上阵。
在党委扩大会上,杨成武进一步提出坚守现有阵地的方案:为了防止万一,在后边建立了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并从警卫营4个连中抽出3个连做预备队,准备必要时拉上去。
会议最后决定,向“志司”和军委报告,阐明20兵团的意见。很快,接到军委和“志司”指示,同意并批准了杨成武的方案:不撤,坚守金城以南阵地。
志愿军将士欢庆胜利
后来,战场实践证明,杨成武的建议是可行的,杨成武率部以与阵地共存亡的气概,拼死抵抗。最后志愿军67军以伤亡1万多人的代价歼敌3.3万多人,敌我伤亡比例二比一。《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篇文章说:“现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的是美国军队,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他们在今年冬天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范佛里特在“秋季攻势”中向20兵团的大规模进攻,连连受挫,屡遭失败,不得不在10月22日被迫停止进攻。
朝鲜战争中,“滴漏器师”这支美军“王牌”终于山穷水尽,发出绝望的哀鸣。(完)
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yuanshui.com/yxjg/1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