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成绩就变好在家长圈里热传的聪明药
想靠服用药物提高成绩
却导致药物上瘾?
近日,所谓的“聪明药”走入公众视野
什么是“聪明药”?
“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常见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等。哌醋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被广泛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嗜睡症的治疗。其作用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使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和强度大幅提高。在药效内,服用者的注意力提升、疲劳感下降。
▲利他林
在中国,哌醋甲酯被卫生行政部门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是严格的处方药。医院主任医师徐杰说,哌醋甲酯的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又名安非他命)类似,在大剂量服用时可能成瘾,但药效较弱。“到我们这戒毒的,有一成左右是利他林服用者。超过一半都是从‘聪明药’开始,最后变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徐杰接触过大量利他林成瘾者,他发现,“聪明药”已越来越多地被普通人用于非临床治疗。服药者有14岁的学生,也有三四十岁的青年,他们抱着提升学习、工作效率的初衷,最终却成为了瘾君子。
谁在为变“聪明”而走向邪路?
田静第一次吞下那片“聪明药”时,没什么特殊感受。
当时,她在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上高三,班级排名已经跌出了前十。而在高一、高二时,她一直是班级前五。那片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片是她的全部希望。
吃了药,摊开书,田静的心思还是扎不到课本里。尤其是最难学的物理,做题时还是没思路。最初,她每天早晨上学前吃一片,觉得变化不大。两三个月后,服药量变成了每天两片、三片,早上出门前、晚上回家后各吃一次。田静自我感觉课堂专注度提高了,听完物理课,做做练习,很容易就学会了。
35岁的王波(化名)是年5月开始服用利他林的。当时,他刚从父亲那里接手了家里的装修公司。此前数年,家人从未对他有什么苛求,买车、旅行,手头从来不缺钱,等到自己经营公司时,才知道做生意并不容易。
那段时间里,王波做什么都觉得力不从心。跟客户谈合同,聊一个多小时就不想说话了,好不容易谈下来的单子,加工地砖的时候又总是出错。
他最怕刚把生意交给自己的父亲在饭桌上提起公司的事。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心里犯怵,用各种事由、借口岔开话题。
一次饭局上,一个朋友提到了利他林,“说是中学生学习、考试的时候吃的”。既然学生们也吃,那应该没什么问题。他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下子从朋友手中买了6片。
以往谈合同时,他几十分钟就会感到疲倦,而药物带来的注意力集中让他可以连续不停地说上三四个小时。他自认为把厂子打理得越来越好,在那些“买卖干得如日中天的老同学”面前,终于抬起了头。
“聪明”反被“聪明”误
“利他林确实能让人的专注度有所提升。”徐杰说,因为其中的哌醋甲酯可以加快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而这些物质决定了大脑能否自我约束,注意力、控制力、执行能力等都与此有关。但如果分泌长时间依赖兴奋剂,自身的分泌能力就会下降。一旦停药,就会产生不适。
服药一个多月后,田静开始掉发、失眠,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
高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妈妈发现了这些异常,让田静停了药。可停药后,她开始头疼、恶心,浑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课又听不进去了,看书、做题也不行。
医院检查,想要说服妈妈让自己重新吃药,但被拒绝了。为了吃药,说话轻声细语、从不跟父母吵架的田静,开始和妈妈大声争吵:“当初是你给的我这个药,现在为什么不让我吃!”
徐杰的一名患者在美国准备SAT考试时,由于过量服用利他林导致严重抑郁、自我封闭。“孩子的妈妈飞到美国时,发现女儿的房间很脏很乱,食品、生活垃圾堆得满屋子都是。孩子一张嘴,说话已经前言不搭后语了,有点精神错乱的感觉。”
徐杰说,他知道的病例里,服药最多的患者一天吃10片利他林。
“这已经远远超出正常人的使用剂量了。”医院药科医生沈江华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有服药需求的儿童每天一片,随着症状变化、年龄和体重增长服药量可能增加,但上限不过三四片——在医嘱范围内服药,是不会成瘾的,但自己服药、不断加大剂量,就有成瘾的可能。
从“聪明药”到“摇头丸”
更可怕的是,利他林服用者很可能接触到成瘾性更高、对人体危害更大的药品,如苯丙胺类药物、麻古等。
田静妈妈禁止田静服药后,田静忍不住,自己到网上找药、买药。药房里平均20元左右一片的“利他林”,卖家开价每片元。第一次,田静只买了3片,没敢留家里的地址,让卖家寄到了放学路上常去的文具店。
和以往的白色药片不同,袋子里的药是粉红色的。回家吞下后,田静有了头疼、恶心等第一次服药时没有过的症状。询问卖家时,对方说这些都是“不同生产厂家”引起的差异。
3天后,她吃完了粉色药片,再次找到这位卖家,转账、购药。渐渐地,她彻底离不开这种粉红色的小药片了,服药量从每天一片变成了两片、三片,高考前一个月左右稳定在每天四片,高考当天一下吃了五片。
▲徐杰办公室的科普橱窗里陈列的摇头丸模型。田静服用的摇头丸,与其中的粉色药片外形相同。
高三下学期,田静的失眠和脱发越来越严重。她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她,瞧不起她,渐渐疏远了所有人。她总感觉有人跟踪自己,要害她、要杀她,每天放学要妈妈来接才敢走。
高考结束后,已默认女儿服药的田医院。医生检测后发现,田静行李箱中的粉红色药片有七成左右苯丙胺类物质。也就是说,那根本不是“聪明药”,而是毒品摇头丸!
服药没多久,王波的利他林也断供了,供药的朋友搬到了外地,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卖家的QQ号。他拿到几片白色药片,吃了觉得“脑袋涨涨乎乎的,晕乎乎的”,后来才知道那是麻古。
▲麻古
徐杰接触的患者中,和田静、王波有相同遭遇的不在少数。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孩子才14岁,在网上购买利他林时买到了摇头丸。“在我们这里住院治疗的,70%左右都是滥用苯丙胺类毒品的。在这70%里面,通过利他林、专注达等聪明药接触到苯丙胺类的,大概占一半。”
国家对药品进行严格监管
在世界范围内,哌醋甲酯受到不同程度的管控,控制苯丙胺、LSD等精神药物的联合国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中,利他林在四级分类中被列为第二类药物,与安非他命、四氢大麻酚(大麻中的主要精神活性物质)并列。
在中国,依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年颁布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生产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类精神药品及原料药生产需要向所在地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是否批准。医院药剂科根据临床需要申请,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后,才能向本省内的企业购买。
正常情况下,只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嗜睡症患者才能从医生那里获得这种处方药,且医生开药前须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
“国内生产的利他林(商品名专注达,通用名盐酸哌醋甲酯缓释片),适应人群一栏写的是6-12岁患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首都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梦阳说,也就是说,如果是注意力缺陷的患者,超过12岁就无法开出利他林,“国内现在没有针对成年注意力缺陷患者的治疗方式,药物说明书也没有标出相应的适应症。”
利他林的另一项适应症是发作性睡病,也就是嗜睡症。“但也不会轻易开。如果症状不严重,通常会建议病人喝浓咖啡、茶之类的解决问题。”王梦阳说。
即便开出药来,量也不会太多。“按照年开始实施的原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后来上限改为一个月。”医院药师沈江华说,每个患者的取药量基本固定,如果上一次的药还没用完,医院不会发出下一次的药;如果药量突增,药师也会跟医生确认处方。按照规定,家长以医院取药,每次一到两盒,每盒20片。
“此外,医院每次开药都会留下记录,患者拿走的是哪一批次的药品是可追溯的。”沈江华说。
医院,医生开出含有利他林的处方后,医院的药房主任、院长,医院向药厂买药。从开出药方到通知患者取药,一般需要3天左右。依据《处方管理办法》,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需要保留三年。
但是,在严格监管之下,依然有人想方设法找出漏洞。年2月中旬,记者在网络搜索后发现,四五条药物广告隐藏在图书、汽车之中。其中,有卖家在年6月、7月连续5次卖出5盒专注达,并表示自己出售的药品为国产,医院开出的。另一卖家称,自己手中有一盒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专注达,能拿到药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是多动症患者。
▲有卖家在网上出手闲置的专注达。网络截图
此外,一些多动症患儿症状稳定后,医院代领药物,医生不需要每次都对患儿面诊。“可能会有家长在孩子病情减轻后依然开药,然后转卖。不过因为医生仍然会定期面诊,所以通过这种渠道流出的药规模不大。”沈江华说。
网上销售的“聪明药”多为海外代购
网络上,更多卖家售卖的是“瑞版”或“巴版”的利他林。沈江华说,这种从国外流进国内的利他林成瘾性更高。“国内的相应药品是缓释片,上午服用后会在一天中缓慢释放药性,药物起效后也比较缓和。国外的利他林不是缓释片,半衰期短,容易一天内反复多次用药,更易成瘾。”
记者搜索发现,在百度贴吧、微博等社交网站,利他林广告并不少见,平台也未对关键词进行处理。
▲有卖家以“专注学习的桌子”等标示商品。记者询问后,卖家表示出售的是瑞士版利他林
年2月13日,一名卖家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yuanshui.com/yxrl/1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