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郎中半夜瞧病,遇乞丐有难而相助,

清朝年间,在洋河县小沟村有位姓王的泥瓦匠,五十多岁,平日里没啥爱好,唯独爱喝点小酒。他做泥瓦匠三十多年,手艺精湛,家里日子过得还不错。

王瓦匠四十岁得子,妻子王氏生儿子时因难产不幸去世,自此,王瓦匠和儿子王源父子俩相依为命。

妻子王氏去世得早,王瓦匠担心儿子受委屈,打小就宠着他,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王瓦匠都会倾尽全力做到。

时光荏苒,转眼间王源在父亲的呵护下长大成人,他打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十六岁的他好吃懒做,五谷不分,而且还沾染了坏毛病,喜欢赌钱。

村外有间破旧的茅草屋,原本住的是一个老妇,老妇无儿无女,前几年,老妇病逝,茅草屋就空了下来,后来,不知怎么回事,就成了赌徒的娱乐场所。

起初,王瓦匠得知儿子也时不时地前往茅草屋赌钱,念他初犯,只是简单地训斥一番,并嘱咐他以后不要再去玩耍。

王源经不住诱惑,在玩伴的鼓动下再次来到茅草屋,王瓦匠知道后很是生气,急匆匆地赶到茅草屋将儿子抓回家中,王瓦匠恨铁不成钢,这次没有轻饶他,用绳子将他绑在树上,忍着心痛,含着眼泪就是一顿毒打,他心想儿子吃了苦头,应该会涨些记性。

可惜王源已经嗜赌成性,听不进父亲的嘱托,王瓦匠前脚刚出门,他后脚就来到茅草屋,久而久之,王瓦匠无心为他操劳,也不在给他银两。

这一日,王瓦匠正在做饭,发现家中的酱油已经用尽,锅里正烧着菜,他腾不出手出门,见王源在院中逗狗,他从衣袋中掏出些散碎银两,让儿子去村里货郎家买些酱油,王源接过银子,心里乐开了花,直奔茅草屋而去。

天色已晚,王瓦匠也不见儿子回家,他心知肚明,也不再理会,自己则独自喝起酒来,直到感觉有些醉意才上床睡觉。

深夜,王源输光了银子,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他已经一整日没有吃饭,肚子有些饿,咕噜咕噜的直响,他悄悄地来到床前,见父亲已经睡觉,他可不敢叫醒他,他揉搓着肚子,只好来到厨房,四处翻了翻,也不见有剩菜剩饭。

他本想睡觉,可肚子不听使唤,叫个不停,他来到厨房,开始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饭,学着父亲的样子,在锅中加了水,好不容易点着火,等着将水烧开,他越等越心急,就搬了把凳子来到院外躺着休息,不一会,就进入梦乡。

不知睡了多久,他被邻居的呼喊声惊醒,睁开眼的瞬间,眼前火光四射,熊熊大火扑面而来,他连连后退,然后,愣在原地,他四处打量,只见来救火的邻居,却不见父亲的身影。

突然,他想起桌上的酒瓶,想必今日父亲又喝醉了,他顾不得邻居的阻拦,在身上浇了一盆凉水,冲进屋子。

不一会,他背着王瓦匠从屋内走出,快步来到院中,将父亲放在地上,只见王瓦匠浑身被烧得惨不忍睹,眼看已经奄奄一息,王瓦匠缓缓睁开眼睛,望着王源有气无力的说道:“儿啊,日后好好做人。”话音刚落,王瓦匠去世了。

经过邻居们一整夜的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房子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家中的贵重物品也化为灰烬,王源抱着父亲的尸首跪在屋前,面对着一堆烧焦的木头痛哭流涕,忏悔不已。

村外山坡的东南角是王家的祖坟,王源在此为父亲挖了个土坑,将父亲葬在里面,他跪在坟前,久久不肯起身,嘴里不停地念叨着。

直到傍晚,王源才起身往家中走去,回村的路只有一条,临近村时,王源远远见一群人站在前方,他走近去瞧,正是村里的邻居,一个个脸色阴沉,十分难看,他很是疑惑,正要开口说话。

隔壁王大嫂没给他说话的机会,开口说道:“王源啊,你个不孝子,你父亲如此疼爱你,最终却被你害死,你还有何颜面回到村中”。

王大嫂话音刚落,李大娘、王大爷、宋大嫂等人对着王源一顿数落,王源明白邻居们的意思。小沟村自古就是出了名的仁孝之村,岂能容得下他这个不孝子,这是要将他赶出村子。

王源自知有愧,也无颜面面对众邻居,他扑通跪在邻居们面前,磕了三个响头,起身含着泪向山坡走去。

这一夜,他跪在父亲坟前,陪在他身边,天微亮,他在父亲坟前磕了三个响头,起身向村外走去。

天下之大,却无王源容身之处,他在路上漫不经心地走着,思考着该往何处去,突然,他想起早年间父亲为他定的娃娃亲,前些日子父亲还向他提起此事,念他已经成年,希望他赶快成婚,收揽收揽心性。

话说王源两岁时,王瓦匠为多挣些银两,经常带着儿子四处做工。这日,济源府的张员外家要筑道墙,听闻父亲手艺精湛,就请父亲前去做工,工程量很大,张员外担心父亲一人耗时太多,同时也请了商河县李家村的李瓦匠,因工期长,需要住在张员外家中,一来二去,父亲得知李瓦匠平日里也喜欢喝酒,二人志同道合,于是两人相约每晚收工就在一起喝上几口。

眼看就要完工,这日,两人同往常一样在屋内喝酒,李瓦匠见王源活泼可爱,很是喜欢,他告诉父亲自己有个聪明伶俐的女儿,名叫李珍,比王源小一岁,两人不知怎么着就为两孩童定下了娃娃亲。

墙筑好后,两人各奔东西,但时常会有书信往来,直到前几年,听闻父亲和李瓦匠又遇到一起做工,二人不知什么原因大吵了一架,至此,联系的就少了许多。但父亲信守承诺,临终前几日还向他提起此事。

想到此时,王源希望完成父亲的心愿,一路打听来到商河县李家村,李瓦匠在当地很是出名,一问就知道此人。

他第一次去岳父家很是紧张,在屋外的河边洗了洗脸,收拾的精神的来到李家门前。他上前扣门,不多时,门被打开,一张俊俏的脸映入眼前,王源看着有些入神,姑娘轻咳了一声,他才回过神,说道:“姑娘,我找李瓦匠。”

李瓦匠听到敲门声,也出门查看,听来人要找自己,以为是找自己做工的,心中甚是欢喜,快步来到门前,问道:“小伙子,我就是李瓦匠,不知你找我何事?”

王源忙上前施礼,说道:“伯父,我是王瓦匠的儿子,我是来提亲的。”

李瓦匠闻后脸色阴沉,冷冷地问道:“彩礼你带来了吗?”

王源听后甚是惊讶,一脸茫然,父亲没和自己说彩礼的事情啊,他有些泄了气,说道:“伯父,父亲未曾和我提起此事,我并不知道。”

李瓦匠哈哈大笑,说道:“没有彩礼就别想娶我女儿,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说完拉着姑娘就要关门。

王源见状,急忙上前制止,说道:“伯父,你不问问你女儿的意见吗?”

李瓦匠指了指身旁的姑娘,说道:“这就是我女儿李珍,你问问她。”

李珍见王源衣衫褴褛,懒得搭理他,冷哼道:“臭要饭的,赶紧滚。”说完将院门关上。

王源心灰意冷,他没想到李瓦匠如此绝情,他有些不甘心,不愿离开此地,自己又没地方可去,只好在村外的河边休息,他已经两日没有吃饭了,此时肚子饿得咕咕响,突然,晕倒过去。

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床上躺着,他拖着疲惫的身体起身坐在床上,向四周瞧了瞧,很是陌生。

此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只见一姑娘端着饭菜来到屋内进屋,姑娘长相清秀,甚是好看,姑娘来到床前,说道:“你醒了?”

王源赶紧答道:“姑娘,我这是怎么了?”

姑娘将饭菜递到他手中,说道:“吃吧,你是饿晕的,我爹爹恰巧看病回家,发现你晕倒在河边,就将你带回家中。”

王源顾不得和女子回话,狼吞虎咽地将一碗饭菜吃得精光,拿衣袖擦擦嘴,嘴里喃喃自语:真好吃。

姑娘离得近,听得真切,不禁咯咯的笑,王源见状,说道:“让姑娘见笑了。”

此时,从门外走进来一个老伯,老伯来到床前,随手拿起他的手把起脉来,过了片刻,说道:“你已经没事了,就是身子虚了些,休养几日就好了。”

姑娘指着老伯说道:“这就是我爹爹,是他救了你,还不快谢谢我爹爹。”

王源闻后起身施礼,说道:“感谢老伯的救命之恩。”老伯上前将他搀扶起来,三个人则坐在床前闲聊起来。

从姑娘口中得知,老伯名叫林峰,是个郎中,世代行医,姑娘是老伯的女儿,名叫林夕,和自己同岁,母亲去世得早,父女俩相依为命,他们家和李瓦匠同村,李瓦匠住村东边,老伯住村西边。

老伯问王源家在何处?来此地干什么?王源不敢隐瞒,含着眼泪娓娓道来。

父女二人闻后甚是同情,老伯缓缓说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今日有何打算?”

王源沉默许久,摇摇头,其实他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是好,他深知自己打小娇生惯养,又染上了坏毛病,此刻很是后悔当初没跟着父亲学习手艺。

老伯见他不说话,也知道他不知如何回答自己,他缓缓说道:“你可愿意跟着我学习医术,日后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总比你四处流浪好一些,至少可以学习门手艺。”

王源其实人很聪明,他立马跪在老伯面前,自此,他拜了老伯为师,跟随老伯四处游历,学习医术,他悟性高,一点即透,老伯很是欣慰。

短短三年的时间,王源的医术远近闻名,慕名而来的病人甚多,这年他刚好十九岁,相貌堂堂,一表人才。

前来撮合婚事的媒婆很多,他都一一拒绝,他始终记得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他打小不听父亲的话,这一次他想完成父亲的心愿。

说来也巧,李珍至今也没出嫁,不是她不出色,这两年上门提亲的小伙子很多,可她心高气傲,一心想嫁到富贵人家,挑来挑去也没有心怡男子,一直搁置到现在。

李瓦匠听闻王源现在很有出息,这两年也挣了不少银两,他后悔不已,想着再撮合二人的婚事。

这日,他笑嘻嘻地来到林家,王源正在院中煎药,他急忙上前打招呼,说道:“贤侄啊,在忙呢?”

王源听到有人说话,起身瞧去,此人正是李瓦匠,他上前施礼,缓缓说道:“李老伯,多日未见,你一切可好。”

李瓦匠听后,很是高兴,心想还好他没记仇,他挺了挺胸膛,说道:“贤侄,我今日前来,有一事和你商议。

你和珍儿都到了婚配的年龄,也该成婚了,我当初和你父亲为你们二人定下了娃娃亲,虽然你父亲不在了,但我信守承诺,你们二人成亲,我来操持你们的婚事。”

王源听后惊讶不已,他不曾想到李瓦匠会亲自上门提亲,他本想答应,这样也算完成父亲的心愿,但他转念一想,李珍会同意吗?想想当年她对自己的态度,有些犹豫。

李瓦匠好似看穿了王源的心事,说道:“贤侄,你不用担心,珍儿她是同意这门婚事的,当年她年幼不懂事,你不要与她计较,再者说,你们的婚事是我和你爹爹定下的,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还能不听她爹爹的。”

王源没有了后顾之忧,点头答应,并告知李瓦匠明日上门提亲。李瓦匠很是高兴,哼着小曲回到家中。

虽然婚事是爹爹当年定下的,但现在毕竟住在林家,老伯还是自己的师傅,总要知会一声。

父女二人今早去邻县走访亲戚,直到傍晚,父女二人才回到家中,王源将事情如实告诉老伯,老伯闻后,陷入沉思,过了许久叹息道:“可怜的孩子,唉...既然是你父亲定下的婚姻,我也不好拦你,你日后能幸福就好。”

老伯说完就离开了,林夕恰巧在旁边站着,听到了二人说话,她径直走到王源面前,嘟着小嘴,对着王源“哼”了一声,气呼呼的走进屋子,王源甚是疑惑,父女二人今日是怎么了?但他也没有多想。

次日,王源到集市买了些点心,来到李瓦匠家中,李瓦匠很是热情,邀王源进屋落座,李珍正在屋内忙碌,见王源来,笑嘻嘻的上前打招呼,王源第二次见李珍,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她一身绫罗绸缎,珠光宝气,王源有些吃惊,心想李瓦匠真是心疼女儿,为女儿花银子。

二人的婚约达成,李瓦匠专门找算命先生选了良辰吉日,定于下月初八完婚,此时距离成婚之日还有二十多天,既然此时已定,他心中也舒了口气,向李瓦匠告辞回家中准备婚事。

转眼过了大半个月,这日半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将王源吵醒,他起身前去开门,打开门见一男子站在门外,满头大汗,只听那男子说道:“请问林郎中在家吗?我是济源府吴员外家的仆人,我家老爷生了重病,听闻林郎中医术高明,想请他去看看。”

王源见天色很晚,老伯又年事已高,不想打扰他休息,对着仆人说道:“我同你前去看看。”

王源回屋收拾了一下药箱,急忙跟着仆人前往吴员外家中,商河县是济源府下设的县城,两地相距不远,没多大功夫,王源来到吴员外府内。

吴员外在床上翻来覆去,样子十分痛苦,身上被汗水湿透,他上前把了把脉,随后从药箱中掏出几根银针,扎在吴员外身上,不一会,吴员外平静下来,安心睡去。

吴氏见丈夫平静下来,才舒了口气,问道:“郎中,我家老爷怎么回事?”

王源说道:“没什么大碍,就是身子发虚,这段时间,你们分房而睡,我再开些草药服下,过些日子就会痊愈。”

吴氏自然明白他的意思,脸红扑扑的,点头答应,王源开完药方,就往家中走去。

临近家时,突然他看见一老乞丐在地上坐着,样子十分痛苦,他上前问道:“老伯,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老乞丐闻后,说道:“肚子胀得厉害,像有块石头在那里,难受得很。”想必是老乞丐饱一顿饿一顿地伤了脾胃。

王源赶忙从药箱中掏出银子,在老乞丐身上扎了几针,没多会,老乞丐缓解了些,王源则搀扶起老乞丐来到路边坐下,王源不放心老乞丐,没有离开,而是陪同他一起坐下,二人闲聊起来。

老乞丐揉搓着肚子,说道:“后生,你医术真是厉害,被你扎了几下,我舒服多了,你这么晚是去看病了吧?”

王源说道:“老伯,你抬爱了,今日济源府吴员外生了病,我去瞧了瞧。”

老乞丐闻后,脸色一变,骂到:“他还不死呢,这样的人就不该活在这人世间,你就不应该救他,让他早点死,也算为民除害。”

王源倒是听闻过吴员外,名声不是太好,他见老乞丐很是生气,想必二人有些仇恨,但作为郎中,救死扶伤是本职工作,不可因人而异。

老乞丐眼含泪花,哽咽着说道:“早前间,小女陪着我上集市买菜,哪曾想被他看上了,他纠缠小女,可小女不从,打了他一巴掌,他怀恨在心,那日趁着我不在家中,偷偷潜入我家,将小女给糟蹋了,小女自觉肮脏,无颜在面对我,留了封信就自杀了。

我气不过,一纸诉状将他告上大堂,他和府衙狼狈为奸,将我打了出来了,那还不算,吴员外还派人烧了我的房子,致使我无家可归,只好沿街乞讨为生。”

王源听后甚是同情,叹息道:“都是苦命人。”

老乞丐哈哈一笑,掩盖自己的悲伤,用手擦了擦眼泪,问道:“后生,你是哪里人,娶妻了吗?”

王源说道:“我是洋河县人氏,前几年来到此地,还有十几天我就要成婚了。”

老乞丐听后连连道喜,笑嘻嘻地说道:“谁家的姑娘这么有福气,能嫁给你这后生?”

王源有些不好意思,摸了摸头,说道:“商河县李家村李瓦匠的女儿。”

老乞丐听后,陷入沉思,小心的说道:“后生啊,小心你的未婚妻。”

王源一阵蒙圈,老乞丐啥意思啊,在王源的一阵追问下,老乞丐道出实情。

老乞丐常年走街串巷,李瓦匠他自然相识,李珍贪图富贵、爱慕虚荣也是出了名的。昨日,老乞丐在济源府的“荣祥”客栈附近讨饭,恰巧看见吴员外的马车,他便悄悄跟过去,寻找机会报复吴员外,马车在客栈门口停下,吴员外牵着一女子的手走进客栈,此女子正是李珍。

王源听后很是惊讶,有些不敢相信,他虽知李珍贪图富贵,没想到竟如此不堪。老乞丐见他不太相信,缓缓说道:“明日午时,你到“荣祥”客栈一看便知,”说完起身缓缓离开。

王源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回到家中,整夜未眠,临近午时,他悄悄前往济源府,在“荣祥”客栈附近找了处隐蔽的地方躲着,不一会,一辆马车停在客栈门口,吴员外从马车上走了下来,李珍随后也跟着下来,二人有说有笑的走进客栈。

王源很是生气,他没有跟进去,而是在门口等着,过了很久,二人才走了出来,李珍突然看到一熟悉的身影,此人正是王源,她瞬间有些失神,不该如何是好。

王源既已得知真相,也没必要纠缠,头也不回得回到李家村,晚间,他趁着没人,悄悄来到李瓦匠家中,李珍恰巧也在家中,王源当着李珍的面将婚事退掉,李瓦匠得知女儿被抓个正着,也无话可说,只好如此。

他回到家中,见老伯在院中坐着,老伯见他垂头丧气,说道:“你已经都知道了?”

王源疑惑,心想:难道你早就知道了,问道:“老伯,你是不是早就知道了,为何不告诉我?”

老伯叹息道:“孩子,只有你亲眼看到的才是真的,你也没必要太计较。”说完起身回到屋内,他站在院内,暗暗发誓,日后定不在娶妻。

过了大半年时间,老伯突然身染重病,久治不愈,眼看就要撒手人寰,他将王源和林夕叫到跟前,有气无力的对着王源说道:“孩子,我命不久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夕儿,我死后你要好好照顾她。”

然后对着林夕说道:“夕儿,我深知你的心意,这些年不愿出嫁,你心中有王源这孩子,你腼腆,不肯说出来,那就让我做父亲的替你说出来,也了了我的心愿。”

二人闻后,跪倒在老伯面前,王源握紧林夕的手,含泪说道:“老伯,你放心,我今日一定好好照顾林夕”。话音刚落,老伯微笑着离开人世间,二人痛哭不已。

二人为老伯守了三年孝,尽了三年孝道,而后,二人拜堂成亲,来年,林夕生了一对双胞胎,一家人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故事完)

本文章内容为作者原创作品,原创不易,转载必究。文中故事、人物等情节纯属虚构,切勿与封建迷信挂钩!文中图片素材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谢阅读,欢迎点赞、评论。

笔者语:

王源虽有过错,导致父亲离世,好在他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而且他心地善良,好心救助有难的乞丐,才得此回报。

李家父女爱慕虚荣,贪图富贵,不信守承诺,可恨可悲,李瓦匠竟纵容女儿出卖色相,真是天理难容。

林家父女心善,和李家父女形成鲜明对比,二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二人充分展现了老实人的特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yuanshui.com/yxsc/181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