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身刺客杀不死脆皮皇帝失败的荆轲凭什么
战国末期,风雷激荡,荆轲无疑是战国末年的风云人物,携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荆轲刺秦王》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一首《渡易水歌》慷慨悲怆,千百年来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家国利益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史记·刺客列传》全文五千多字,荆轲一人便占了三千多字,毫无疑问,荆轲在《刺客列传》中占据C位,但实际上荆轲徒有刺客之名,却未有刺客之实。
荆轲是精神上的侠客,或者称他为侠客。
不是“刺客”的刺客
因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被视为千古第一刺客,仿佛暗杀便是他谋生的行当,但其实荆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刺客。
荆轲原是战国末年卫国人,齐国贵族庆氏的后代,卫人称之为“庆卿”。秦灭卫后,荆轲逃亡到燕国,燕人称他为“荆卿”,所以荆轲原本就是个小人物,一个亡国之民罢了。
战国时期,人们以文武兼通为高雅,荆轲本是个读书人,“性好读书击剑”,佩剑纯属风雅,并没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业务能力。
所以,图穷匕首见,荆轲一手抓着秦王的袖子,一手拿着见血封喉的匕首却刺不到;
所以,荆轲与秦王绕柱而跑,几步的距离却追不上;
所以,夏无且一个药箱就能干扰到荆轲,秦王反手一剑就能伤其左股;
所以,荆轲最后拼尽力气掷出匕首,却只扎进了柱子。
从刺秦的计划来看,成功的概率很大,以樊於期和燕国地图来取得秦王信任,淬上剧毒的匕首,图穷匕首见,一个伤口便能见血封喉。
但从行动就能看出来,荆轲并非职业刺客,拿着一把见血封喉的匕首却连碰都没碰到秦王,最后遭乱剑肢解。
荆轲,他不过在这场行动中,扮演了一个刺客的角色而已。
侠客
荆轲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刺客,但确实是个十足的侠客。“侠客不怕死,怕死事不成”,荆轲就是那个“不怕死”的悲壮侠客。
《史记·刺客列传》中一开始就交代了荆轲是个知书史,懂音律,怀治国之术的人,他喜欢读书,擅于游说,是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实,这样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刺秦是趟有去无回的行动。
太子丹初次与荆轲会面谈及刺秦之事时,荆轲就曾以“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胜任”拒绝过太子,而后太子丹催发,荆轲在怒斥太子的时候也亲口提到“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说明荆轲是知道这是一场“不可为”的行动,只身前往一个强大国家的宫廷刺杀国军,几乎必死无疑,即便成功刺杀秦王,也是性命难保。
但韩、赵相继被灭,燕国危在旦夕,太子丹自从秦国当人质归来,“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奈何“国小,力不能”,如今到了存亡之际,唯有拼死一搏,荆轲已是亡国之民,燕国被灭,他又能逃向何处呢?
最终荆轲还是接下了刺秦的任务。“知其不可而为之”荆轲面对强大的秦国和暴戾的秦王,明知无论成败都难逃一死,但他毅然前行行刺。
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众人皆衣凶丧之服,掩面哭泣,似乎正在为活着的荆轲举行葬礼,这是何等悲烈的英雄之举。“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诉说着生命崇高的价值,荆轲是当之无愧的侠客。
总结
荆轲舍生取义,慷慨赴难的高风亮节震撼了一代代仁人志士的心弦,为赴国难不惜抛洒热血的壮举在民族危难深重的时刻,深深地激荡了人们的爱国胸怀,在中国的历史上,每当强敌压境的危亡之际,无论下层劳动人民,还是上层统治阶级都有人站出来与国家命运忧患共担。
如荆轲一般,位尊未敢忘国耻,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以身殉国。荆轲不是一个磨牙吮血的职业刺客,也不是一个逞一时只能铤而走险的勇夫,而是一个忧患时事的侠客豪杰。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yuanshui.com/yxsc/18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