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是中国小电厨电第一个千亿之王澎湃在
曾经无比辉煌的比当下的互联风有过之而不及的家电行业又开始了新的呼风唤雨,美的、格力、海尔的高歌猛进,海信、TCL的涅槃重生,小米、华为的跨界破局,进一步重塑和巩固了江湖地位和产业声浪。在互联网、物联网和5G风暴下,小电厨电快速发展,万亿产业指日可待,谁会是第一个千亿之王呢?又会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市场上?
谁会是中国小电厨电第一个千亿之王?
文/锦坤家电专家团
曾经无比辉煌的比当下的互联风有过之而不及的家电行业,诞生了无数的商战传奇。科龙、容声、春兰、万宝等等当年不亚于当下的阿里、腾讯、京东,如今都已销声匿迹。
曾经的渠道老大国美更是家电行业当之无愧的老大,小目标老王当年拜访黄光裕时都以小弟自称,强势如苏宁也只能是屈居千年老二,当时的京东尚还没有出生。年国美巨亏将近50亿,已经处在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好在创始人黄国裕已开始幕后掌控,期望国美能够重返江湖。
沧海桑田、行业巨变,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做到快速转型和变化,管理层动荡、转型不及时以及跨界者的进入,都是影响品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尽管倒下了一批老品牌,还是会有一批又一批的新品牌出现在消费市场上,通过产品、技术、模式等不断的创新为消费者提供更先进的产品和更好的使用体验。
家电行业可谓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史。
谁是中国家电下一个千亿俱乐部成员?
海信、长虹和TCL从黑电板块的短兵相接开始到如今的拉锯战,已经很难有突破。
TCL更是连续5年千亿徘徊,年业务分拆后干就干脆退出千亿俱乐部,而曾经每三台电视就有一台是长虹的昔日电视一哥,如今电视业务也占比不到20%,只有海信一如既往的稳定领跑黑电市场,连续15年市场排名第一,在南非、澳洲、日本等国也是市场占有率第一。
而传统的白电三剑客海尔、美的和格力却是早早就突破了千亿大关,更是一度突破亿直逼亿的骄人业绩。
但是随着市场的快速变化,各家的发展路径却千差万别,开始全面分化,既有在家电品类上的竞争交集点,又有在智能家居上的共同追求,还有在其它新赛道、新品类上的各自探索、互不交集。
三大挑战下中国家电行业破局点在哪儿?
客观地说,家电行业的又一个黄金十年已过,从第一个黄金十年的产业红利到第二个黄金十年的地产红利,留给家电行业的行业红利越来越式微了。
与此同时,疫情又成黑天鹅,优势市场饱和,互联网化道阻且长,传统模式举步维艰,传统大电面临巨大挑战,志高、康佳等大电巨头已如明日黄花,就连格力这般大鳄也面临增长瓶颈。
小电厨电行业更是面临无数的新锐、黑马和互联网企业的冲杀,企业普遍未来面临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
1.疫情常态化,全球经济陷入漫长下滑期,外部需求持续萎缩,企业内外部供需失衡
亚投行的评估报告指出,疫情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5.8万亿-8.8万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全球GDP的6.4%-9.7%。亚开行预测,亚太地区的疫情防控期如按半年估算,对应的区域经济损失在1.7-2.5万亿美元之间,占全球产出下滑总额的30%。其中中国将损失1.1万亿-1.6万亿美元。疫情可能将使全球GDP出现6%左右的下滑。经济下滑导致需求大幅度萎缩,以前靠内外贸两架马车同时发展的企业,只能依托于内需市场的快速恢复。
2.去全球化使得出口受阻,外循环变成内循环,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
外贸一般采取订单制,只要有稳定的客源,那么企业的重心则放在生产层面就好,但是内循环之后,企业不只要生产,还要建立起一整套从订单制到零售的营销体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这无疑给很多外贸企业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在很多外贸企业内部,甚至完整的市场部都没有,更别说还要线上线下一体化、建立新零售体系等难题,这要求企业拥有非常高的决策和执行力,因为这次转换留给企业的窗口期很短,一旦国内消费市场全面恢复,则不会再留给外贸转内销的企业任何特殊机会。
3.后疫情时代,行业基本盘已经基本恢复,但由此引发的变化也会成为常态
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一季度,线上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首次超过线下。但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线下市场复苏明显,线上线下形成均分天下的局面。进入下半年,由于国家管控有力,疫情的影响已经结束,消费市场已经基本恢复,今年7-9月,我国家电市场零售额规模为亿元,比去年同期微增1.6%,线下零售额为亿元,线上为亿元。线下市场规模依然呈下降趋势,同比降幅17.8%。由于市场消费习惯的形成、促销手段的多样化、渠道布点的下沉,线上市场增幅重新上扬,增速为26%。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家电市场整体零售额规模为亿元,同比下降8.6%,前三季度零售额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线下家电零售规模为亿元,线上零售规模仍高于线下,为亿元,线上渠道整体占比达51.16%。
与此同时,经过疫情的洗礼,家电渠道加速整合,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消费模式和产业生态正在形成,线上线下界线日趋模糊,渠道正在洗牌。
从零售商格局看,市场向优势渠道商聚拢,市场占比在5%-10%之间的中间层渠道商几乎绝迹,占比在5%以下的渠道商面临与优势渠道商结盟的命运。从份额看,第三季度,京东、苏宁、天猫分别以23.64%、19.6%、17.51%的份额占据60.75%的市场份额;从1-9月整体看,市场集中度更高,三强份额达63.35%,分别为:京东以26.97%位列第一,苏宁以20.98%位列第二,位列第三的天猫份额为15.4%。
同途殊归,谁会是下一个家电千亿巨头?
海尔与美的长期以来在白色家电领域一直是“贴身肉搏”,从产品到渠道、再到服务和模式,每一个区域市场都是寸土必争,但当市场渗透率和占有率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对于开疆扩土进行投入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的时候,双方便很早开启了跨界扩张。
海尔进军金融、文化、地产、医药、物流配送等多个领域,而美的则跨界进入机器人、物流配送等领域。最终,在家电业务之外,两家企业如今又在工业互联网这一平台上,又出交集与汇合。
虽然同为白电企业,格力却凭借一个空调品类实现千亿规模,并依靠空调做到两千亿的规模。但这样过于单一的业务及稳定且固执的战略坚守,也使得格力在多元化扩张阶段遇到了种种问题和困难。从最初的冰洗业务,初衷是与空调渠道商形成互补,到后来的机器人自动化、手机、新能源汽车,本都可以依靠空调平台的资源,进行规模化放量,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同时在看家业务空调领域,美的的高歌猛进,奥克斯的异军突起,让格力的日子并不好过,对掌门人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从黑电起家的三座大山,当年海信与长虹相继面向白色家电进行多元化扩张,都采取资本并购方式。当年长虹从电视到空调后,通过并购合肥美菱,进军冰箱行业;而海信从电视到空调之后,通过并购北京雪花、广东科龙,扩大冰箱业务规模与实力。不同的是,海信如今取代长虹成为彩电第一,又借助科龙容声实现冰箱业务的做强,并通过海信日立占据家用中央空调的主角地位。而长虹现在的黑白电业务都面临着“不大不强”的天花板,亟待突破。
TCL同样也是一个特例。作为曾经的家电千亿巨头,在年底将家电消费业务与半导体业务进行分拆,如今的TCL集团成为一家以液晶显示面板为主的半导体公司,而家电终端业务至此已与TCL集团无关,让公司创始人李东生“破釜沉舟”推动集团由大变小分拆的背后,正是公司对于家电终端业务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淡,转而希望通过在液晶显示面板等半导体业务的战略定位和重新估值,赋予TCL在物联网时代的新商业价值。
当传统家电品牌都已经找准方向,开始大力发展的时候,小米却作为一个互联网的跨界者,从最开始搅动消费市场,到现在重塑行业格局。
小米电视从最开始小米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经变成了销量和出货量双第一的王者,白电和厨电领域更是通过米家、云米、纯米等生态链产品和品牌进行跨界打劫,尤其是云米,用了短短不到7年的时间,就马上迈进厨电的百亿俱乐部,而大家要知道,现在厨电行业也只有方太一家单品牌营收破百亿。未来格局如何,现在谁也不能下定论,除了小米,华为进入家电领域也只是时间问题。
兵家必争,寻找厨电小电第一个千亿之王?
黑电三座大山,海信、长虹、TCL;白电三艘巨轮,美的、海尔和格力;还有跨界而来的小米和华为两艘空中堡垒。
大电领域已经成为了巨头们的欢乐场,而且通过生态建立起越来越高的竞争壁垒,使得其他品牌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或者另辟蹊径寻找长尾的空白市场,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在整个家电板块依然隐藏着两块还未被完全开采的金矿。
一个是被持续看好的厨电。尽管已经经过了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但是依旧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和诱人的高毛利,强需求和低渗透率以及中高端化使得行业未来想象空间很大,海尔和格力已经积极布局,并且以卡萨帝、COLMO为代表的中高端品牌表现亮眼,更是给了众多企业信心。专业厨电品牌中,方太凭一己之力突破百亿,并且已经开始构建自己的千亿计划,未来多元化发展已在布局之中,中高端品牌的高利润率是支撑方太迈进千亿的底气,也是整个厨电行业能够持续被看好的重要原因。
另一个则是这两年井喷式发展的小家电板块。小家电是年创投市场的“热词”,疫情期间呈爆发式增长,并持续火热至今。年中国小家电市场规模达亿元,-短短7年时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3%。纵观年其融资事件,呈现3大特点:首先,战略投资明显变多,主要出于寻找优质供应链或品牌的需求;其次,新兴品牌受到热捧,其中素士、Oralshark年迄今分别完成2轮融资,德尔玛电器则成功连融3轮。再者,产业资本活跃,如小米投资朗菲、紫米2个项目,涂鸦智能投资汇思锐。同时,在今年第一季度全行业受疫情影响基本停摆的时候,小熊、新宝均实现股价翻番,分别上涨%和%;北鼎上市仅仅2月多,股价已翻4倍。小家电的增长可以说是现象级的,不得不引发各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yuanshui.com/yxxg/18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