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顺序插叙倒叙初中阅读理解解题完美技巧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顺叙是按事情发生发展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2)倒叙(先写结果或精彩部分,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4)补叙: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但不补充事件就不完整。(5)分叙(平叙):分叙法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叫平叙法。几件事分开叙述,让读者知道不同的对象在发生不同的事。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2)倒叙(先写结果或精彩部分,再说明前面发生的事。)作用:(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4)补叙: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作用:(5)分叙(平叙):分叙法是指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也叫平叙法。作用:

1.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2.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3.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的叙述手法。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其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诠释某一情节,从而造成叙述时空的某种纵深感。文章中也要注意交代清楚插叙的起始位置。补叙:在叙述过程中,对前面事件作某些补充叙述。它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插叙,主要是指在文章最后,对影响事件发展的关键伏线予以披露,使之真相大白,震动读者,产生强烈的戏剧效果。这里的补叙一般是简短的点睛之笔。如莫泊桑小说《项链》的结尾。(玛蒂尔德是一位漂亮的女子,她的丈夫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她虽然地位低下,却迷恋豪华的贵族生活,为了出席一次盛大的晚会,她用丈夫积攒下的法郎做了一件礼服,还从好友那里借来一串美丽的项链。在部长家的晚会上,玛蒂尔德以她超群的风姿出尽了风头,她的虚荣心由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可她竟然把借来的项链丢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她只有隐瞒着好友,慢慢来赔偿。从此,夫妇俩度过了10年节衣缩食的生活。在这艰难的积攒过程中,玛蒂尔德的手变得粗糙了,容颜也衰老了。后来,她偶然得知了她丢失的那条项链不过是一条价格低廉的人造钻石项链,而她赔偿的却是一挂真钻石项链。就这样玛蒂尔德白白辛苦了10年。)补叙和插叙的区别主要在于:插叙不是叙述主体的组成部分,一般不发生在叙述主流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虽然会影响和削弱主题的深刻性,但不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补叙则相反,它是情节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一般发生在记叙的时间范围内,删去它会直接影响情节的完整性。

练习:一、周末,你在马路边摆摊卖太阳能灯,卖灯的过程中围了很多人,但没有人买。这时,有个人拿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灯站到了前面,问这种灯你卖多少钱?你说,那个人说他买的,让你便宜点,你卖的话他再买两个,经过讨价还价,你为难地跟他说卖他,其他人一看便宜了50,也纷纷要抢着买,不一会儿你的太阳能灯就卖完了。你离开时,走了没多远,那个讲价的人突然跳出来,说今天卖的不错,明天去台东夜市卖去。(讲了一个你和别人合伙卖太阳能灯的事情)二、周末,你在马路边摆摊卖太阳能灯,灯卖给了许多人,卖灯的过程中遇到个人,你竟然给他便宜50块钱,其他人不理解,分分也要这么便宜,这个时候你要简单介绍一下这个人是你的邻居,平常经常帮你捎东西,所以你给它便宜很多,其他人就理解了,最后灯卖完了,你回家了。(讲了一个你卖太阳能灯的事情)

向着美好奔跑丁立梅阳光的影子,拓印在窗帘上,似抽象画。鸟的叫声,没在那些影子里。有的叫得短促,唧唧、唧唧,像婴儿的梦呓。有的叫得张扬,喈喈、喈喈,如吹号手在吹号子。我忍不住跑过去看。窗台上的鸟,“轰”的一声飞走,落到旁边人家的屋顶上,叽叽喳喳。独有一只鸟,并不理睬左右的声响,兀自站在一棵矮小的银杏树上,对着天空,旁若无人地拉长音调,唱它的歌。一会儿轻柔,一会儿高亢,自娱自乐得不行。鸟也有鸟的快乐,如人。

也便看到了隔壁小屋的那个男人,他正站在银杏树旁我不怎么看得见他。大多数时候,他小屋的门,都落着锁,阒然无声。

搬来小区的最初,我很好奇于这幢小屋,它的前面是别墅,它的后面是别墅,它的左面是别墅,它的右面还是别墅。这幢三间平房的小屋,淹没在别墅群里,活像小矮人进了巨人国。也极破旧。墙上刷的白石灰已斑驳得很,一块一块,裸露出里面灰色的墙面。远望去,像一堆空洞的眼睛,又像一堆张开的暗哑的嘴。屋顶上,绿苔与野草纠缠。有一棵野草长得特别茂盛,茎叶青绿,在那里盘踞了好几年的样子。有时,黑夜里望过去,我老疑心那是一只大鸟,蹲在那儿。隐约听小区人讲过,他的父母先后患重病去世,欠下巨额债务,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变卖了。妻子耐不住清贫,跟他离了婚,并带走他们唯一的女儿。他成天在外打工,积攒着每一分钱,想尽早还清债务,接回女儿。他的小屋旁,有巴掌大一块地,他不在的日子,里面长满野藤野草。现在,他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把锄头和铁锹,一上午都在那块地里忙碌,直到把那块地平整得如一张女人洗净的脸,散发出清洁的光。他后来在那上面布种子,用竹子搭架子。是长黄瓜还是丝瓜还是扁豆?这样的猜想,让我欢喜。无论哪一种,我知道,不久之后,都将有满架的花,在清风里笑微微。那我将很有福气了,日日有满架的花可赏,且免费的。多好。男人做完这一切,拍拍双手,把沾在手上的泥土拍落。太阳升高了,照得他额上的汗珠粒粒闪光。他搭的架子,一格一格,在他跟前,如听话的孩子,整齐地排列着,仿佛就听到种子破土的声音。男人退后几步,欣赏。再跨前两步,欣赏。那是他的杰作,他为之得意,脸上渐渐浮上笑来。那笑,漫开去,漫开去,融入阳光里。最后,分不清哪是他的笑,哪是阳光了。生活或许是困苦的、艰涩的,但心,仍然可以向着美好跑去。如这个男人,在困厄中,整出了一地的希望一粒种子,就是一蓬的花,一蓬的果,一蓬的幸福和美好。

第二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写鸟的快乐,引出下文对不幸男人的记叙。

第七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1.插入补充交代了男人的不幸遭遇,使文章内容更丰富;2.突出男人乐观坚强的精神品质,突出中心,使人物形象更丰满;3.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有起伏,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雨夜的灯光1.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2.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3.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4.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5.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6.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7.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8.“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9.“我送送你们吧!”10.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文第12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4分)插叙:补充交代了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的内容,丰富文章内容,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路人的原因,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你在伞里吗①雨渐渐大起来。后座上的女儿,小脸紧贴着我的后背,右手穿过我的胳肢窝,擎着她那把橘红的小伞。雨砸在伞顶上,嘭嘭直响。有风,车子骑得有些吃力,那小伞也忽嗒忽嗒不甚听话,但女儿努力地擎着它,我能感觉到她的小手在我的腋窝下一次又一次用力。我问道“你在伞里吗?”②“妈妈,在”女儿的回答响亮而干脆,那语气里的阳光,穿过这晦暗的雨幕感染着我的心。女儿今天是太高兴了——期中考试,她语文、数学都得了一百分,按照考前的承诺,我要请她吃一顿肯德基。③女儿左手攥着的纸袋里,此刻就装着她小小的愿望,热乎乎的,与她热乎乎的小脸一起紧贴着我的后背。车子一颠一颠,女儿的小脸和那纸袋与我的背脊若即若离,那温暖也就一阵一阵——可就是这一阵一阵的温暖,让我寒雨里的心一阵阵战栗!④肯德基的店铺在这个城市里随处可见,但我的女儿对肯德基却一直保持着向往与好奇。去年她9岁生日那天,我第一次带她去肯德基,她用薯条蘸着番茄酱,放进嘴里小心翼翼地嚼,那满足的眼神让我几乎不敢面对……为了自己的梦想,我辞职来到这座城市快两年了,我不得不节约血汗换来的每一分钱,以应付房租、伙食费以及女儿不菲的借读费。小小的女儿,便也常常受我所累,有时一些小小的愿望都难以实现……⑤雨没停,风也没停,而我们离租住的小屋还很远。我把胳肢窝里的女儿的小手夹得紧一些,想让她省些力气。与此同时,我又问了一遍“你在伞里吗?”女儿的回答还是那一声响亮而干脆的“在”!⑥到家了,我用腿撑着车,腾出左手抓住伞柄,好让女儿抽出手来。当我转过脸的刹那,我呆住了——女儿几乎全身湿透,但她微笑着,扯了扯我的上衣,又拍拍那个纸袋,紧紧地抱在胸前:“它没湿,还热着呢”⑦泪水和着雨水,从我的脸上流淌下来一瞬间打湿了我的脸……(《读品》.1)

文中第④段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不能删(1分)。因为本段是插叙,插入了生活贫穷的内容,补充交代了拮据的经济背景,解释了我的心“一阵阵战栗”的原因(1分),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一波三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为下文女儿保护纸袋做铺垫,有利于更好地展开情节,描写人物,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1分)。(共3分)好好活着就是爱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一个年轻的生命就在这春意浓浓的季节里消逝了。春天是生机勃发的美好季节,海子却走了,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1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1.从全文看,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说说其作用。(4分)

答案:运用了倒叙的记叙顺序(1分),交代了事情的结局(1分),造成悬念,吸引读者(1分)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一波三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1分)。

高处的药匣①他头一次把女朋友带回家,那姑娘很乖巧到厨房去帮母亲烧菜,谁知女朋友竟不慎烫伤了手指。他母亲心疼得握住那手指头不住地吹气,又大声呼叫他父亲:“快拿獾油来!”他父亲便赶忙去往书房。书房有一排书柜,靠门的那架最高一格只摆了半边书,剩下的空间放着一只藤编匣子,那是他家的药箱。②父亲身材高瘦,伸臂熟练地取下了药匣,他接过,麻利地取出獾油,送过去,母亲赶紧给未来的儿媳妇手指抹獾油,母亲埋怨父亲:“我早说过獾油应该就放在厨房,谁会弄错了?多少年了,就不能改改你这个陋俗!”③女朋友跟他独处时,问他,爸爸那“陋俗”是怎么形成的,他坦白: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搞的,嘴馋得惊人,见着跟糖果、豆子差不多的东西,就抓起来往嘴里送。有次竟把衣扣也搁嘴里了,父亲看见赶紧给掏了出来。从此以后,除了跟他讲道理“不是什么东西都能搁嘴里吃的”,还特别注意,不让会被误认为糖果的东西再搁在他够得着的地方,尤其药品。他从四岁起,就记得他家的药箱搁在书柜高处。④他坦言,上中学的时候,最怕的作文题目就是“我的父亲”。但是直到上了大学,他才渐渐懂得,父亲对他的爱尽在不言中。父亲总怕他错拿药品当零食,因而把家里药箱一直放到高处,甚至他已经长大成人,也还习惯性地那样摆放,母亲和他身体也都不错,很少用药,因此始终没有将家用药匣改换地方摆放。那高处的药匣,已经成为他家伦常之爱的一个特征,住房几次重新装修,书柜也更新几次,靠门的书柜最高一格,总还摆着那只藤匣。⑤中学的语文教师也曾这样启发他:“你父亲虽然寡言,总还会有几句暖你心的话语,你要仔细回想,想起来,写出来,你的作文一定不错。”他也曾努力地回想,实在想不出,只好硬编胡诌。现在他很后悔,想不出话语来,难道就想不出那默默的动作吗?他记得,父亲把那藤匣取下来,戴上老花眼镜,耐心地整理里面的药品的每一处细节。⑥儿童时代,他起初是见了觉得是糖果的东西就盲目地往嘴里放;后来这毛病改掉了,却又有了另一种毛病,就是无论什么玩具,凡能拆卸的,他玩了几次以后,一定会偷偷拿到储藏室里,用工具拆开,以满足那“它怎么会动呢”的好奇心,常常是拆开了也还是不明白,而且再也装不回去。但也有时候居然弄明白是发条或小电磙子在“作怪”,而且顺利地复原。长大以后,母亲告诉他,每当他拿着玩具藏起来拆卸时,父亲都跟母亲说:“别惊动他,只当我们不知道。”但是储藏室里那个工具匣里,原来还有锯条、尖锥,父亲怕他使用不当伤了手,都早就取出藏到了别处。⑦如今父亲明显衰老了,血压不稳定,需要经常服用相关药品,母亲为了他取用方便,就把藤匣里的两种药搁在长沙发前的茶几上。那天父亲倚在沙发上养神,见他和妻子来了,慈蔼地点头,嘱咐老伴:“还把这药瓶放藤匣里吧!”母亲问:“为什么?”他下巴朝儿媳妇隆起的肚子那里点点,于是母亲和小两口都懂得,第三代很快来临,要当爷爷的他,仍牢记着许多药品说明书上那句免不了的话:“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文章第⑥自然段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4分)插叙了“我”小时候总是好奇地把玩具拆开,父亲悄悄地藏起了危险的工具。作用是:使文章的内容更详实、丰富,使人物形象的展现更加丰富和立体(丰富人物形象),突出表达父爱的中心,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一波三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只收一个台的收音机①我的母亲是个没有固定工作的小镇妇女。她虽然一字不识,但她热爱文化人,尊重文化人。父亲病逝后,母亲就用她一生的辛劳供养着我们读书,其艰难竭蹶可想而知。②春夏季节母亲去镇酱菜厂做豆制品,她推着磨磨豆子,走着转着,为挣一块钱每天都把自己累得精疲力竭的。在秋冬的日子里,母亲去附近的一个农场做摘棉工,因是多劳多得,为多划一块成熟的棉田,为多挣一分钱,她披星戴月,顶着寒风,忍着冻疼,在茫茫棉田里埋头收拾棉花。母亲的手掌粗大粗糙,手背青筋暴突,唯有中指戴着一个顶针,才表明那是女人的手。③那年为响应政府号召,我中学一毕业就被镇政府敲锣打鼓地送到附近的生产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时间家里只剩下母亲和弟弟,虽然生活的负担减轻了些许,但母亲的日子依然数米而炊。④终于,中断的高考制度恢复了。我开始复习功课,准备参加高考。但在经历了三年的知青生涯后,中学的各门功课都已荒废,尤其是英语单词已基本还给了过去的老师。当我看到其他知青纷纷购买收音机,跟着广播英语讲座复习单词时,我的心就像被小猫抓了一样,心烦意乱,因为我没有钱购买一台收音机。⑤这天母亲从镇里来到我下放的地方,给我送来了肥皂、牙膏等日用品,恰让她看见同宿舍的一个知青正趴在床上,捧着收音机,一边听一边嘴里发出唧唧哇哇的声音,便就问:“他在听什么。”我低声回答:“他在跟着收音机复习外语呢。”母亲沉默良久,而后“哦”了一声就走了。⑥不想就在第二天上午,母亲又来到我们下放的小屋,喜悦着神秘着把我拉到屋外的一棵槐树下:“娃呀,妈也给你买了台收音机。”说着,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包包递到我面前。那小包包,是用她的蓝花头巾紧紧裹着的。我疑惑着小心翼翼地打开还有着母亲体温的小包包,一台肥皂盒样大小的袖珍收音机便呈现在我的眼前。这是一款“华山”牌小收音机,蓝色外壳,玲珑精致,拿在手上好似拿着一块蓝宝石,那静谧的光泽令人喜爱不已。我想这台收音机价格不菲,怕要用40元钱才能买得到。⑦我问:“妈,哪来的钱。”“耳环换的。”“耳环。”像雷轰电掣,使我呆如木桩样定在了那里。片刻,我的心便翻江倒海起来。母亲的耳环可是她视若珍宝的爱物啊,因为那是外婆临终时送给她的念想,平常她是不戴的,只有在逢年过节或是走亲戚时才认认真真地戴上它。我揩了一下湿润的眼睛,迫不及待地打开收音机,调试来调试去,却只收到一个广播电台,其它台根本收不到,更不要说收听英语讲座了。再打开后盖我便傻了眼,那些电阻电容二级管等零件都是歪歪斜斜地插在电路版上,一看就知道这是一台人工组装的收音机。一股愤懑之情顿时涌上我的心头:一台组装收音机竟然换走了母亲的一对金耳环。⑧但是我努力克制着,轻声问道:“妈,从哪换的。”“地摊上。”我本想换回耳环,却听说是从地摊上交易的,显然是不可能的了。母亲见我沉吟不语就担心起来,她指着那收音机问:“怎么啦。它能帮你复习外国话吗。”面对母亲花花白白的头发,和那满怀期望的眼睛,我把疼痛的泪水吞进肚子里,使劲点着头说:“妈,能,它能。”⑨我暗下决心,决不辜负母亲,让她那浓烈厚重的爱,敦促我苦学不已,自强不息。后来,当我将红色的“入学通知书”呈送给母亲看时,母亲流下了幸福的泪水,笑着说“好,耳环没有白费。”⑩参加工作后,我用平生第一次积蓄为母亲买了一副崭新的金耳环。那台收音机,依然被母亲的蓝花头巾包裹着,一直被我当做人生的宝物放置在书橱珍藏着。当然,只收一个广播台的真相,我一直没有告诉母亲,直到她去世也没有。这之后,我常常幻见母亲穿着青蓝色衣服,扎着兰花头巾,肩着大箩筐,埋头于一片开了花的棉田中,好似一幅永不褪色的油画。我就想:那阳光普照的绿色棉田,是不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歌。那风中摆动的银色棉花,是不是我母亲飘拂的白发。

1.从全文来看,文章第⑦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答案:插叙。1.插入了母亲的耳环是他的珍爱之物的内容;2.补充交代了母亲耳环的贵重,我受到的震撼之大,突出了母亲对我做出的牺牲之大,丰富母亲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3.为下文“我”发现妈妈被骗后的气愤及我的发奋努力学习做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4.使行文有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yuanshui.com/yxzl/177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