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4449名乡医勇当乡村健康守门人

当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增多,加之进入冬季多种疾病高发期,各级医疗机构工作负荷随之增大,基层医疗机构更是迎来了一线救治大考。

我市基层医疗机构是如何应对新冠疫情新考验的?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进多所乡镇卫生院,实地探访基层医疗救治现状,真实记录乡村健康守门人的一线坚守。

博山:“随到随治,随治随走”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柴昕常旭

1月3日下午1:30,记者来到博山区博山镇中心卫生院。

问诊、开方、针灸……诊室里,副院长、中医康复科主任康义军正带领医疗团队忙碌着。受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这里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数量比往年同期增加了不少。

“主任,郑大爷该起针了,您还过去看看吗?”

“走,去看看!”……

从上午7:40到岗,康义军已经接诊了30余名患者,从门诊到病房,从病房到门诊,他不断穿梭,一刻也闲不下来。

他所在的博山镇中心卫生院是年7月5日新组建的,由北博山中心卫生院、南博山卫生院合并而成,位于博山区最南端,周边多山地,群众出行不便。

“我们服务着37个村、1个社区,覆盖2.5万名常住居民,随到随治,随治随走。”扎根基层27年,康义军早已将群众的基本情况熟记于心。自年毕业来到卫生院以来,他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带动了当地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的广泛开展,受到周边老百姓的一致好评,收获了一大批“忠实粉丝”,近日还荣获了“山东好医生”、“齐鲁最美健康卫士”荣誉称号。值得一提的是,康义军的妻子、女儿也同在该院工作,全家人劲往一处使,努力守护着乡村百姓健康。

除了常规诊疗,博山镇中心卫生院也面对着来自新冠病毒感染施加的压力,面对疫情防控新阶段、新要求,他们全力储备药品和相关设备,严格落实基层首诊责任,夯实分级诊疗制度,努力构筑医疗卫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对于群众普遍关心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问题,康义军说,“我们反复和患者强调,不要担心缺药,也不用多囤药,中药经方很多,有很大优势,我们会根据病情进展调整经方,用不同的中药进行阶段性治疗。”他一边说,一边为咳嗽患者开出了“小青龙汤”的经方。

看治疗时间到了,康义军又抓紧到针灸室为患者下针。看到记者跟随拍摄,住院患者家属赵炳禹表扬说:“前几天我突然发烧了,多亏康主任给我开了药,真是太感谢了!我是来陪护的,可得赶快好!”

门诊中,经常会遇到病人询问,医院看病,对此,康义军坦言,“同样是被感染,但每个人的症状表现不同,重症患者我们会对上转诊,轻症患者足不出村、足不出镇就可以完成治疗。我们努力做到在乡镇卫生院就把患者的问题解决,为老百姓健康服好务!”

在卫生院门诊楼,记者遇到了正要去拿药的翟大爷,71岁的他告诉记者:“我老伴这几天发烧咳嗽,家里药快吃完了,我再来拿点,还是卫生院近,一趟来回半小时就能办完。”说话间,他就取到了药:“来之前还担心会不会缺药,现在拿到了心里就踏实了!”

高青:“我了解村民病情,我还能再坚持”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张鹏飞通讯员张磊马彩云

1月3日下午1:39,记者走进高青县唐坊中心卫生院。

在一楼全科门诊,记者见到了正在为患者诊治疾病的副主任医师刘玉洋,自中专毕业以来,他就一直在唐坊中心卫生院工作,算来已整整工作了26年,对整个唐坊镇慢性病患者的情况如数家珍,很多患者都是他的“铁杆患者”。

“刘医生,前几天我发过烧,按照你说的服了药,烧退了,可咳嗽总不好,晚上最厉害,你再给我看看吧,给拍个胸片也行啊?”70岁的贾家村村民贾士明向刘玉洋介绍着自己的病情。

“别着急,大爷,我先给您听听、看看情况,需要拍片时我们再拍片。”刘玉洋拿着听诊器,专注地为贾士明进行了听诊,“有点湿啰音,不很明显。”

“大爷,这次,咱还真的需要拍个片看看,你以往就有支气管炎,这次又发烧了好几天,咱们拍个片鉴别一下。”刘玉洋和贾士明商量着。

“都听你的,俺相信你。”在DR室里,主治医师张玉玲给贾士明做了DR检查,在等待结果的间隙,贾士明了解到,他在唐坊中心卫生院拍的片子能医院影像中心,那里的放射专家专门给看,不用跑路,在家门口就能让县级专家出报告,关键是在这里门诊还能报销,贾士明以前听别人说过,这次自己享受上了。

十几分钟后,医院放射科王增强主任签名的报告单出现在了刘玉洋面前,“大爷,就是支气管炎,我给你开点药,回家按时服用就行了,过两天再来看看”,刘玉洋边开处方边和贾士明说着。“刘医生,我这病能好吗?”贾士明还是有点不放心,“放心吧,以前那么重的病我都给你看好了,这次准行。”

“刘医生,这几天我好多了,多亏了你,要不我早就坐不到这里了。”下午3点多,在全科诊室,一名大爷紧紧攥住刘玉洋的手说。这名大爷名叫王玉珍,是唐坊镇仉家村的一名村民,常年患有冠心病,每天吃的药一把一把的。前几天,王玉珍因为感染了新冠,躺在床上好几天,光知道睡觉。起初,孩子们还以为发烧烧的,看到不吃饭了,这才着急忙活地带着他找到了刘玉洋。

“这很符合低钠血症症状,多长时间了?抓紧急查一个电解质吧。”看到患者情况,刘玉洋迅速作出了初步诊断。

“病人需要转院,立刻转院。”刘玉洋焦急地对患者家人说。“我帮你联系一下急诊科,医院是医共体单位,我现在就联系,医院赶。”就这样,通过刘玉洋的紧急联系,医院第一时间得到了救治,病情稳定后又转回到卫生院进行日常治疗。王玉珍逢人便说,是刘医生救了他,是这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救了他。

在门诊大厅走廊,记者碰见了刚参加完中医科例会的卫生院院长田英春,据介绍,唐坊中心卫生院共成立了8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像刘玉洋这样的家庭医生手机号码都成了热线电话,有寻医问药的,有咨询家庭消毒的,有咨询防控政策的,不管接到哪一类咨询电话,医生们都认真解答。

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点已经从防控感染转到了医疗救治,慢病患者和老人特别多,刘玉洋虽然也是抱恙在身,可每次让他休息,他总是那句话:“我了解病人情况,治疗起来更快速准确,我还能再坚持!”

沂源:“村村大锅汤,抗疫心不慌”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魏敬敬通讯员王富艳

“婶子,今天好点了吗,这是刚熬出来的汤药,来趁热喝上!”1月3日下午2:30,沂源县东里镇柴家庄村卫生室乡医翟会厚,再次来到长期卧床患者陈开荣的床头。昨日,一碗浓浓的中药汤剂,已让陈开荣顺利退烧,病情逐渐平稳。

翟会厚送药看病的档口,柴家庄村卫生室内已聚起不少前来领药的村民。大家戴着口罩,自觉排好队,边等候边拉着家常。“汤药虽苦的很,心里却甜得紧。”村民肖桂芬说,她和老伴前段时间没有及时备下退烧药,一开始挺着急,没想到村里紧跟着熬起了“大锅汤”,预防、退烧、止咳都挺见效。“很多村子如今都有了‘大锅汤’,群众生病吃药都不是愁事了。”村民们纷纷议论着。

“放上红糖和大枣一块煮,每天喝三包。”在沂源县南鲁山镇下文坛村中心村卫生室,乡医袁顺堂为一位村民仔细把脉后,正在交代用药事项。“发烧浑身疼、嗓子疼,喝了袁大夫开的中药,三天就好了。”一位村民的讲述,打开了其他等候就诊患者的话匣子,大家争相分享着自家的中药治疗过程,对袁大夫的医术高度肯定。

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沂源县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以扎根基层的名乡医为“排头兵”,打出了一场成绩斐然的疫情“歼灭战”。

沂源县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世礼告诉记者,抗疫最薄弱的环节在山村、在基层,为此,沂源县先是打造“15分钟健康圈”,开展“行走的药箱”行动,让医疗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充分激发名“能中会西”的乡医价值。乡医队伍直插基层群众,通过搜集防疫经典方剂,加以化裁,制定出系列对症处方,以“大锅汤”的方式熬制分发,有力保障了群众在特殊时期的用药需求,也让沂源县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沂源县地处山区,柴胡、荆芥、防风等中草药俯拾皆是,特别是艾叶,几乎家家必备。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村民家里都挂着中药配制的防疫香囊,喝着防疫茶包,用艾熏来阻断病毒传播,村民们介绍,这都是乡医大力宣传推广的结果。

不仅仅是山村飘起中药味儿,全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更是各显身手,充分发挥出中医药防疫治疫“简便验廉”的优势。医院制定抗感“方剂”(即:1号退热方、2号止咳方、3号排毒方、4号祛湿方),并开展快递到家服务,目前已开具余剂,有效缓解了群众储备退烧药、止咳药不足的问题。沂源县鲁村镇中心卫生院持续向民众开展刮痧、刺络拔罐、放血、中药足浴等退热、止咳方法的宣教,让老百姓患病时能够就地取材,方便应用,避免了恐慌和焦虑情绪。

“别的症状都好了,就剩下嗓子疼得厉害,郑大夫给针刺放血之后,已经基本不碍事了。”当天落日时分,南鲁山卫生院三岔分院主治医师郑良福送走最后一位患者,虽一身疲惫,眼中却依旧神采奕奕:“疫情让更多群众信中医用中医,我有责任把这份信任维护好,不辜负政府和人民的期待。”

在疫情进入新的关键时期后,淄博市个家庭医生团队、名乡村医生、名家庭医生奋战在广袤的乡村和社区,在临床救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基层百姓提供着更优质、更便捷的诊疗服务。

“面对农村群众健康新需求,我们抢抓窗口期,抓实预防、救治、健康管理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直通车,抓好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等重点群体防护,加强农村救治和防疫力量,为群众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淄博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程勤表示,我市将不断优化诊疗模式,医院救治、上级医生巡诊、家庭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问诊、就医取药、医保报销等服务。

寒冬里,颗初心滚烫,扎根基层,全力以赴,他们勇当乡村健康守门人,为群众生命健康而奔忙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yuanshui.com/yxzl/1804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