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2小人得志的药剂师奥默
自从包法利死后,接连有三个医生到荣镇来,但都站不住脚,不久就给奥默先生击垮了。他的主顾多得吓人,当局不敢得罪他,舆论包庇他。
他到底得到了十字勋章。
《包法利夫人》故事就这样以一个小人的辉煌得志降下帷幕。
奥默先生是小说中荣镇上的小人物,一个没有执业证的药剂师,凭着左右逢源、巧言令色的本领,竟然也成为小镇上举足轻重的一个人物。
之所以想写一写他,因为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并不乏见。
包法利医生一家搬到荣镇上,奥默就敏锐地定位了医生和药剂师,是咖啡伴侣一样的绝妙搭档。他吹捧医生、批判神甫、大谈艺术,好似无所不能又热心真诚。
平庸无能的包法利医生在他的鼓动下,为可怜的伊利波特切断筋腱治疗跛脚,尽管对这种手术医生一无所知。而奥默早已经准备好了投放到《卢昂灯塔》报刊的稿件,鼓吹医术的奇迹。
医生在荣镇的生存质量,一定程度是这个药剂师起了很大作用。医生生意兴隆,药剂师的店铺自然也会门庭若市。
当然,捧高踩低是这类人的本性。人类生存法则里面,鄙视链始终存在。
厚黑学强调,得罪人的一个最高原则就是: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既然每个人都不是孤岛,必须要和人发生各种联系,那么即使再小心翼翼,总免不了得罪人或者被得罪。
君子坦荡荡。得罪君子,君子或是受道德约束,或是本性豁达大度,或是小惩大诫点到为止,通常都是光明正大,不会死揪不放。
我们看看奥默对瞎子的报复吧。
瞎子用了药剂师的消炎药膏,但是他的病不是消炎药膏能治好的。瞎子于是逢人就讲药剂师的药膏不管用,讲得奥默不得不躲着他,免得和他冤家狭路相逢。
他心里恨透了瞎子;为了自己的名誉起见,他使出了浑身的本领,要用暗箭伤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可见他的城府之深,心肠之狠。
接连6个月,他在《卢昂灯塔报》连篇累牍:“一个满脸疮疤的叫花子”,“他缠住你不放,逼得你没办法,简直是要旅客留下买路钱来”、“我们大城市的近郊还是不断受到成群结队的乞丐骚扰。我们有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单独行动,但这并不是说他们就不成其为危险人物了。我们的市政当局对此作何感想呢”、“昨天,在吉约姆树林山坡下,一匹马突然受惊......”,他捏造了一段瞎子造成的事故。
虽然查无实据,你来我往几个回合之后,瞎子被官府判了终身监禁而关进了收容所。
奥默完胜。
《三国演义》有这样一个虚构的人物,叫苟安,是李严手下的都尉,被派遣解送粮草到祁山大寨。因喝酒误事,解送粮草延误了十天。诸葛亮大怒,军中规矩延误三日就要斩首,何况十日?在长史杨仪的求情下,改为杖责八十。
苟安怀恨在心,连夜投靠魏国司马懿。司马懿派他去成都散布“孔明自倚大功,早晚篡国”的谣言。刘禅听居然信了,下诏召回了诸葛亮,导致楚汉第四次北伐功亏一篑。
小人的杀伤力堪比核武器,全方位无死角追杀。以上两人,不难发现,得罪小人,后果严重。一则他们多睚眦必报,小肚鸡肠;二则没有道德底线,口蜜腹剑,无所不用其极,且唯结果论;三则赶尽杀绝,不留余地,不留死灰复燃的机会。
人世复杂,既然我们无法避世不出,那么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来识人。心怀坦荡,与人为善;远离小人,保护自己,善待他人。
小人多得志。奥默的“雄心壮志”,到处是他施展的舞台
我们常常教导初入职场的小白们,在某项工作推动乏力的时候,要懂得借力。
古今中外,这个管理的智慧,凝聚了前人无数的经验。奥默先生使用它,已经炉火纯青。
而媒体就是奥默借的力和势。承担着传播和宣导责任的报刊书籍,一定程度是权威们的代言人,是民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自然,也是扬名立万的绝佳舞台。
奥默深谙此道,尤其和瞎子的战斗大获全胜之后,他更加意识到媒体的巨大力量。
从这时起,不管是区里压死一条狗、烧了一个仓库,或者殴打一个女人,他不知道则已,一知道就公之于世,表现他对进步的热爱,对神甫的憎恨。他对初级小学和兄弟会主办的扫盲学校做了比较,肆意攻击教会学校,看见教堂得到法郎津贴,就提起旧教徒对新教徒大屠杀的惨案。他还指出流弊,挖苦教会。这是他的拿手好戏。奥默知道,他成了危险人物。
让他觉得报纸范围太窄,不能施展雄才大略,他需要的是书,是大部头著作,于是他编了一本《荣镇统计大全,附气候志》,统计又把他推向哲学......
“他成了危险人物”,但他并不满足,他要的是十字勋章。
于是,他模仿艺术家的派头、紧跟提倡吃巧克力的伟大运动、出主意对艾玛的陵墓指手画脚,等等。
他对权贵低头哈腰、卖身投靠,甚至给国王写请愿书,毫无负担地称呼“我们的好国王”,并且把他比作亨利四世。
疯狂想要出名的奥默,到底还是拿到了十字勋章。我很怀疑,如果没有拿到十字勋章,他还继续会做出哪些哗众取宠的事情。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目的明确、手段多样、触类旁通、思路开拓,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奥默。
讽刺的是,又一次验证了“胜利属于坚持的人”、“笑到最后的,往往是坚持到底的人”。
同样,包法利夫人以死亡来逃避命运的玩弄;而与她风花雪月蚀骨销魂爱过一场的罗多夫和莱昂,包法利夫人的死,对他俩来说,如雁过无痕,他们继续逍遥享乐。
福楼拜无愧于19世纪中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称号,犀利地揭示了繁荣假象下的欺骗和罪恶。
21世纪的今天,我们依然能轻易找到一个又一个奥默们。我们厌恶鄙视他们,却对他们能获得的资源、地位心犹不甘,不得不感叹一声,小人多得志。
写在最后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时候,我们无法逃避与小人共存,真小人和伪君子,同样比比皆是,那么就客观来判断分析一下小人的得失,或许有我们可以学习吸收的地方,比如“坚持”。
善恶有道,智者不拘。我们为人处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虚名所累,以“吃亏是福”自慰;也不可没有边界底线,伤人害己。只要守住初心,更加圆融地生活,是一种智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yuanshui.com/yxzn/15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