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水稻恶苗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
关于恶苗病不得不说的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水稻恶苗病、有什么危害。水稻恶苗病俗称公稻子、徒长病,由串株镰孢菌引起,近年在水稻各品种间普遍发生,发病趋势日益严重,一般发病率在0-3%,严重的发病率达到60%以上。
1、危害症状:
(1)苗期:发病严重的不发芽或不能出土或出土后不久就死亡。发病轻的发病病株多表现纤细、瘦弱、叶鞘拉长,比健株高出近1/3,色淡,叶片较窄,根系发育不良,既典型的徒长型症状。少数表现比健株矮小。大部分病株在苗期即枯死,少数移栽后25天内枯死。发病达50%以上的苗床。
(2)本田期:有3种类型病株。
①徒长型:病株表现叶鞘拉长,比健株高约1/3,分蘖少甚至不分蘖。叶片狭窄,并自下而上逐渐枯黄。中后期出现倒生根,叶鞘变褐,根系发黑,后期茎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
②普通型:病株高矮与健株相当,叶色相近,有些发病快,2~3天即出现倒生根,并很快枯死。有些发病持续时间很长,除倒生根外外表看不出其他症状,至20天或更久才见枯黄。
③早穗型:病株表现为提早抽穗,约比健株早3~7天,且穗头较高,穗小,6~10天即成白穗,未成白穗的结实也不饱满。
二、发病时期:
水稻一生都可能感染恶苗病菌引起发病。
恶苗病的发生有3个较明显的峰,第1峰在秧田期,于播种后15天左右出现;第2峰在水稻分蘖高峰期出现;第3峰在水稻孕穗期出现其中以第一第二高峰期发病严重。
旱育秧田的恶苗病发生比较普遍,且病情严重,育苗阶段的温度很重要。凡高温催芽,苗床高温管理的发病重。当土温在35℃时,病菌最易侵害稻株,31℃时引起徒长最显著。种子秧苗受损害时,有利于病菌侵入。
三、防治方法
一)药剂防治:种子处理是药剂防治恶苗病的唯一方式,是从源头解决恶苗病的有效办法。
药剂浸种消毒
浸种消毒时一定要把药剂充分溶解后再放种子。浸种积温一定要保证度以上,即日平均温度15度,需浸种7天以上。每隔3-5天上下翻动一次。
包衣剂包衣消毒
1、包衣温度:种子春季包衣应在白天最低温度稳定通过4℃时进行,如果温度太低时包衣则会出现挂蜡现象,种衣剂无法成膜,无法拌匀,影响药效发挥;
2、种子增温:春天温度低、种子凉,可在晴好天气提前打开种子库的门窗增加种子库内的温度,也可在大棚内包衣。包衣时可以用35~40℃的温水稀释种衣剂。
3、严防晒种、冻种:包衣种子不能在阳光下晾晒,防止阳光直射,以免发生药剂光解影响药效,包衣后的种子要在遮荫处阴干;如果春季需要晒种,则在晒种后进行盐选和包衣,严防冻种现象发生
4、药膜固化:刚刚包衣好的种子不能直接浸种,要在温度大于5℃的条件下阴干3天以上或低温烘干,待种衣剂药膜充分固化后再浸种。如药膜未固化就浸种,易掉色,浸种液浑浊通红,药效差。
5、降温措施:为了防止阳光直射,浸种棚内温度过高,浸种水温上升过快,浸种棚要备遮阳网。
二)农业防治:生产无病种子,提高种子质量,恶苗病不属于种子检疫范围,种子带菌量没有规定范围,购买合格种子、采用有效药剂进行种子处理,是预防恶苗病的有效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3、防治建议:建议稻农在选择药剂时,选择市场上口碑好,市场使用量大,防治效果好的产品。
4、恶苗病怎么治疗:除种子处理防治恶苗病外,秧苗一旦发病将无法救治!
四、防治效果不好的原因
1、药剂选用不当:在药剂的选择上,一定要选择最新推广的超前药剂(例如胎里壮),使用时药剂量要达到要求用量,杜绝假药与不合格的浸种药,用药过程中浸种与包衣要求种子均匀受药。
2、浸种方法不当:
防治恶苗病药剂浸种要求:
(1)浸种剂不按使用浓度浸种。比如要求稀释-倍浸种,就是要求ml浸种剂加水-公斤,不要为了省钱多加水扩大稀释倍数。稀释好后浸种液要比种子多15%-20%,也就是斤种子要加-斤浸种液,这样才能保证种子完全淹没在浸种液中,保证上下都能被药剂浸透。
(2)药剂稀释不好:一些药剂由于含量、粘度等因素,直接加入大量水直接稀释造成溶液浓度不均匀。浸种剂最好采用2次稀释,就是把浸种剂先加水3-5倍稀释一次,再将稀释后的原液稀释到使用倍数,这样能够保证浸种液更均匀,药剂能够发挥到最好的效果。
(3)种子码放时码放太实堆太大。药剂被外层种子层层过滤,最后内部的种子接触的药剂量很少,接近清水浸种了,因此要求种子码放堆不要太大太实,这样才能保证中间的种子也能够正常接触杀菌杀菌。另外如果浸种过程中不每天搅拌,悬浮剂可能会向下沉淀,上部的种子接触的药剂也会变少,造成杀菌效果不好。
(4)不同药剂盲目掺混浸种。把不同厂家,不同成分的浸种剂为了方便混到一个池子浸种,造成药剂浓度不够或者干脆产生拮抗。要求不同厂家的药剂或者相同厂家不同成分的药剂,必须分开使用,分别浸对于量的种子。
(5)包衣时不按说明书药种比包衣,盲目扩大药种比或者包衣的种子浸种时加水量太大,或者不同种衣剂包衣的种子放到一处浸种。以上问题会使种子不能足量接触杀菌剂,最后造成杀菌效果不好。
(6)浸种温度过低、浸种时间不足。水稻浸种要求11-12℃5-7天,温度高一些可以适当缩短浸种时间,使浸种积温℃左右,种子必须要浸透。一些农户在室外浸种又没有保温措施,浸种时结冰温度过低,病菌完全处于休眠状态,低温药效也没有完全发挥,造成杀菌不好;浸种时间不足的,也会有种子内部的病菌没有被杀死,等到催芽时温度升到32℃左右正好适合病菌繁殖侵染,出现恶苗病发生。
3、催芽方法不当:
(1)不同药剂浸种或包衣,在同一个催芽箱同时催芽。如果其中一种药剂效果不好,种子携带的病菌还正常存活,当两批种子放在同一个催芽箱催芽,病菌就会侵染不带菌的种子,温度升高到30℃以上病菌会爆发侵染,造成杀菌效果好的药剂处理的苗床发病率也高。
要求不同药剂处理要分开催芽,避免病害交叉感染传播。
(2)催芽过长造成播种时芽受伤。恶苗病容易侵染受伤的幼芽,造成苗床发病,因此催芽过程要注意观测,芽不能催的过长,最好状态是芽程双山状。
超过「000+人」正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oyuanshui.com/yxzl/8007.html